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国际宣传的技巧与效果

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国际宣传的技巧与效果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5 点击次数:196

1942—1943年宋美龄访问美国是我国近现代外交史上少见的以国际宣传为核心诉求点的重大外交活动,效果突出,技巧高超,较好地服务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国民党的政治和外交大局。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综合国力、抗战业绩和国民党统治腐败等因素的影响,在有关河南大饥荒等事件的新闻报道冲击下,所谓“宋美龄旋风”戛然冷却,留给今日中国国际宣传事业以丰富的启示。

关键词:宋美龄;国际宣传;抗日战争;对美外交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习文,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讲师(南京 210003)。

  【内容提要】1942—1943年宋美龄访问美国是我国近现代外交史上少见的以国际宣传为核心诉求点的重大外交活动,效果突出,技巧高超,较好地服务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国民党的政治和外交大局。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综合国力、抗战业绩和国民党统治腐败等因素的影响,在有关河南大饥荒等事件的新闻报道冲击下,所谓“宋美龄旋风”戛然冷却,留给今日中国国际宣传事业以丰富的启示。

  【关 键 词】宋美龄;国际宣传;抗日战争;对美外交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1942年11月到1943年6月,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特使,赴美访问,为时达7个月之久。在此期间,宋美龄吸引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度风靡全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周游全美,在美国国会等场合进行的7次演讲、到她的母校威尔斯利学院的参观等,都成为美国全国性的焦点新闻,掀起了“宋美龄旋风”。宋美龄访美,被认为是抗战期间中国外交的巅峰之一,也是国民党政府抗战国际宣传的“代表作”,其成败得失,值得深思。

  一、鲜明定位于国际宣传的外交活动

  宋美龄访美,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抗战中国对外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并有利的变化的背景下,国民党精心组织的一次用意深远的外交活动,是这一时期国民党以争取美英对华援助、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为重点的整体外交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珍珠港事件打破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坚冰”之后,国民党政府希望宋美龄访美能够带来美国对中国抗战支持的快速升温以及实际国际援助的增加。与同时期其他外交活动不同,她的访美特别定位于国际宣传,将自己作为植入美国土地、嵌入美国公众之中的中国“话筒”,积极塑造中国正面国家形象,为中国抗战赢取美国民意和舆论,服务国民政府的政治外交大局。据顾维钧回忆录记录,陪同宋美龄访美的孔令侃当时就承认:“蒋夫人行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美国公众对远东战争感到关心,从而促使美国采取积极支援中国的政策。蒋夫人预料如果能唤起美国大众认识远东地区的重要性,他们可能受激发而给白宫施加压力。这一作用会影响总统在远东地区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以满足美国公众舆论的要求。……白宫曾派人到全国各处去收集群众对总统的反映。这些人回来报告说发现各地人民,都对政府疏忽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政策感到不满……曾有人告诉总统,人们在听到蒋夫人的演讲后,这种不满还有所增加。”[1]

  当然,宋美龄访美本身有着或明或暗的多重目的,比如,治疗疾病;就美国援助问题同罗斯福等人进行深入磋商;还有学者认为,替蒋介石打破宋子文垄断对美外交的局面也是宋美龄访美的目的[2]。但是,其主要的着眼点毫无疑问是通过演讲等形式在美展开舆论宣传,争取美国民意。在此之前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国家和执政党的核心领导层人物很少出访,而在不多的出访中,直接面对访问国公众展开宣传更是绝少成为议程。由此,宋美龄访美在中国外交史上成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篇章,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的进取精神。

  围绕宋美龄访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周密的国际宣传设计和安排。选择宋美龄作为使者本身就明显具有国际宣传方面的考虑。首先,宋美龄长期在美国生活,英语娴熟,是国民党内亲美派的轴心人物。第二,宋美龄作为蒋介石夫人的特殊身份,个人形象良好,又与以亨利·卢斯为代表的美国传媒界交往颇深,还在1938年1月同蒋介石一起成为《时代》年度新闻人物,因此,在影响传媒、吸引公众方面拥有很强的能量。第三,宋美龄长期直接从事对美宣传,抗战爆发后曾进行过对美广播演讲,在《纽约时报》(1942年4月19日)发表的《如是我观》等文章引起过强烈反响,在美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国民党国际宣传的主要负责人董显光全程陪同宋美龄访美。考虑到宋和董是抗战时期蒋介石外事活动的最重要助手,同时让他们长期在美合作,显然是要借重于董显光的专长,将对美宣传前移至第一线的美国本土。在宋美龄访美前,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将其在纽约的办事机构进行扩充,还在美国出版了《蒋委员长抗战文集》英译本,为宋美龄到美后的宣传预作充分准备[3]。

  宋美龄访美国际宣传受到蒋介石直接指挥。1943年2月12日,蒋介石专就宋美龄即将在美国国会演讲一事发电指示演讲要点:1、中美两国传统友谊过去一百年间,毫无隔阂之处,是世界各国历史所未有之先例;2、代表中国感谢美国朝野援助中国抗战之热忱;3、今后世界重心将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如欲获得太平洋永久和平,必须使侵略成性之日本,不能再为太平洋上之祸患,等等。13日,蒋介石又一连给宋美龄发出三封电报,要宋美龄注意:切不可使听者有被训示之感,亦不宜有请求之意,只以友邦地位陈述意见;应使听众能移其目光,留心于太平洋问题之重要;认定日本为中美两国共同之敌人,非根本打倒不可,同时强调战后亚洲经济地位之重要,尤其是中国的物资、人才与美国机器、资本的合作开发,等等。宋美龄回电说:“文、元各电均悉,所告卓见非常感佩。妹向国会及各地演讲,当予分别遵照电示,总以维持我国家尊严,宣扬抗战对全世界之贡献,及阐明中美传统友好关系为原则。私人谈判,当晓谕美国当局以我国抗战之重要性;公开演讲,则避免细节,专从大处着眼,以世界眼光说明战后合作之必要。”[4]这些文电往来也表明,宋美龄的国际宣传活动同国民党政治、军事、外交大政方针之间是相互呼应和协调的。

  在访美期间,宋美龄对宣传活动竭尽全力,给予最大程度的重视。1943年3月4日,驻美大使胡适在日记中记载,他拜会宋美龄时,宋谈到她的演说“是为知识阶级说法,因为知识分子是造舆论的”[5]。《宋家王朝》一书中记载,宋美龄对各种演讲稿每次都亲自修改七八遍,“使白宫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大为恼火”[6]。董显光也曾谈到宋美龄对演讲稿不厌其烦的修改,“即使在演讲稿的最终版已经发给记者和媒体后,总是不可避免地还会有新的修改,需要再打一遍电话来通告媒体”[7]。

  值得一提的是,向美国朝野各方和广大公众宣传中国,为巩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夯实本国民意基础,也是美国政府的意图所在。1942年8月,罗斯福就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能够派出代表到美国访问,还派出他的好友、1940年大选时的共和党对手维尔基作为特别代表率先访华。维尔基访华期间,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英文翻译,同维尔基频繁接触。维尔基在同行政院长孔祥熙讨论宋美龄访美事宜时曾明确指出:“……使我们美国人了解亚洲的问题和亚洲人民的意见是很重要的。……现在必须在这里有一位有头脑、有说服能力、有精神力量的人,帮助教育我们了解关于中国、印度及其人民的事务。夫人就可以是一位完全的使节。”[8]

  二、以个人魅力为基础的高超国际宣传技巧

  宋美龄和她的在美宣传团队,特别善于调动媒体兴趣和公众注意,使访美期间的各项公开活动都获得了较高的曝光率和关注度。在媒体形象的包装塑造上,宋美龄精心设计,形成突出的个人风格,充满着东方女性魅力,对美国公众和媒体具有很强新鲜感和吸引力。对此,美国主要媒体几乎都不吝赞美之词,把宋美龄的个人魅力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着眼点。《新闻周刊》关于宋美龄国会演讲的稿件中特意写道:“效果动人极了。娇小的身材,穿一件紧身黑色长旗袍,开叉近膝,平整的黑发在颈背稍稍弯曲。她戴的首饰都是无价之宝石。纤纤的十指涂得鲜红。”[9]还有报道这样写道:“她以魅力征服了这个国家。”“议员们被她的优雅风度,妩媚的智慧迷住了……惊愕万分……完全倾倒。”[10]

  宋美龄英语娴熟,熟悉美国公众思维方式,气度才华颇为突出,具有较强的同外国公众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在1943年2月1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宋美龄机敏、得体地回答了很多美国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甚至质疑。她的开场白说,在中国时从来不怕到前线视察,但此刻看到这么多的铅笔在笔记本和复写纸上挥舞,却有些害怕,“但我从你们的脸上看到闪烁着微笑,因此我感觉如同身处在朋友们中间”。这一席话,引来记者的叫好。3月1日出版的《时代》对这次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标题就是:“在朋友中间”,其中还引用了专栏作家雷蒙德·克拉波的评价:“有朝一日可能让海伦·海斯上演这个角色,但她却不会比现实生活中的蒋夫人演得更好。”

  宋美龄在演讲、接受记者采访时,始终注重使自己的宣传内容具有接近性和亲和力。在国会演讲中,她特别指出:“吾中美两大民族间160年来之传统友谊,从未染有误会之污痕,此在世界历史中,诚无出其右者。”还从个人角度,饱含深情地回忆昔日在美国的生活,表白她对美国的眷顾和感恩:“余在幼时曾来贵国,认识贵国人民,并曾与之相处。余在贵国度过余身心长育之时期。余操诸君之语言,不但操诸君内心之语言,且操诸君口头之语言。故今兹来此,亦有如见家人之感。然余相信有如见家人之感者,非余一人而已。”[11]在演讲中,宋美龄把自己敢于到国会演讲的勇气归功于参观总统图书室时所看到的罗斯福总统修改演讲稿的手稿。她还结合美军轰炸东京的重大新闻,向美国议员讲述美军飞行员完成轰炸东京任务后,跳伞至中国,受到中国民众的救助,同中国民众亲如一家的故事[12]。从“中美一家人”的角度所设计的宣传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她在演讲中,还引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典故与历史故事,以美国人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明智慧,具有较强的新鲜感与吸引力,产生了良好效果。到母校威尔斯利学院度周末、同1917级同班同学聚会等活动安排也精到、妥当、亲切,成功地感动了听众、吸引了媒体。

  宋美龄还注重通过美国政治、传媒、文化界知名人士,扩大自身影响。她一到美国,就同罗斯福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建立了密切亲近的关系。埃莉诺·罗斯福曾经表示:“我真想帮助她,照料她,把她当成我自己的女儿一样”[13]。埃莉诺·罗斯福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强大影响,成为宋美龄迅速打开局面、影响美国社会舆论的助力。宋美龄在美国活动期间,埃莉诺·罗斯福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为其“助威”:“她的到来,标志着对于一位妇女的承认。这位妇女靠自己的品德和所做的贡献,在世界上取得了地位。”[14]“……宋美龄不但因为是蒋委员长的夫人,而且由于她本人有其伟大性格和卓越劳绩,作为其人民的代表,受到举世尊敬和重视。”[15]宋美龄还同美国文艺界形成良好的互动,发挥他们的辐射力,唤起和强化支持中国抗战的力量,同时也利用明星效应制造新闻噱头,吸引媒体注意。在洛杉矶活动期间,宋美龄会见200多位支持中国的好莱坞大牌影星,包括英格丽·褒曼、凯瑟琳·赫本、亨利·方达、秀兰·邓波儿等顶级明星。美国政经界人士在宋美龄访美一事上也高度活跃。卢斯等积极奔走,为宋美龄访美的媒体宣传提供充足版面保障。卢斯、洛克菲勒等组织了一个有17000多人参加的“欢迎蒋介石夫人公民委员会”,成员中有包括7位州长在内的多位美国社会名流,迅速扩大了宋美龄的在美影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