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刘豁轩新闻教育思想研究

刘豁轩新闻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5 点击次数:256

在日本侵华、北平沦陷的艰苦环境下,他带领燕大新闻系师生继续教学、科研及课外实习等活动,对燕大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对该系史料进行整理与研究。

关键词:研究;教育思想;新闻教育;报人;燕京

作者简介:

  刘豁轩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和新闻教育家。1936年2月,他辞去《益世报》社长兼总编辑职务,进入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七七事变后,他被聘为新闻系主任。在日本侵华、北平沦陷的艰苦环境下,他带领燕大新闻系师生继续教学、科研及课外实习等活动,对燕大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对该系史料进行整理与研究。他还先后在北平、天津各大学、报社发表演讲、文章,在学界、业界都颇具影响力,被誉为“学识与经验俱备”的教授。他“办了九年报,教了九年书”,致力于将办报经验与新闻学术结合起来,在燕大新闻教育改革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刘豁轩投身燕大新闻系之经历入手,探讨刘豁轩新闻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地位。

  刘豁轩进入燕大,面临着从职业报人向新闻教育者转变的任务。如何将多年的办报经验转化为适合于培养新闻系学生的教育理念,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难题。纵观其办学经历,他的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闻教育的目标是造就领导的、适合高尚职业环境之报人

  刘豁轩就任新闻系主任后,在该系学训中强调:“本学系之目的:一,为造就领导的报人,使能改造报纸现状,促进报业发展,以期实现报纸在现代社会之崇高使命;二为造就适合于高尚的职业环境之报人,使其所学切合于报业之需要,将来并有前进发展之能力。前者为大学报学教育应有之使命,后者为其最低之限度。”①多年报海沉浮,刘豁轩深感民国报界鱼龙混杂,三教九流,无奇不有,“真正以报业为职业,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志愿的,其人实不多见”。②他从教育入手,致力于培养具备崇高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的报人。

  刘豁轩将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分为纯技术性的应用教育与大学的专业教育两种类型。他认为前者由各专科学校、函授学校、职业学校承担,目的仅仅是授以学生新闻采集、写作、传布或印刷的技能。而大学的新闻教育重在为报业提供具有高尚理想与专门训练的“领导的报人”,他们具备的是思想的技术,而非仅仅手工的技术。“领导的报人”应具备广博的学识,除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多种与报学有特殊关系之学科”,并通晓时事。他多次在讲演中强调“新闻学是绝对不能独立的,独立便毫无用处”。③七七事变爆发后,该系学生数量减少,教员也较为欠缺,刘豁轩将专业课缩减为六门,主修课程共计36学分,其余100多个学分则是学习语言文字及普通教育类课程。该系特请国文及西洋语文学系为新闻系学生单独开班,在教材及施教方面着重于文字写作的练习。学生国文、英文必须各修满16学分,并且平均成绩须在5以上,否则必须重修或另修。学生还须修读多门与报学有关系之学科及各类选修课,尤其是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教育、心理、哲学等。选修前,系主任会根据现代报人对于背景知识的需要进行指导。文字技能较好的学生,还可申请一些学分转到相关学科上,以提升学生多学科的知识修养。他还提倡新闻系学生多关心时事,通过看报对与国家社会密切关系的事实有全面的认识。1938年秋,他在《报学概论》课程中用了一半的时间教学生“如何看报”,后又开辟《报纸与时事》课程,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让学生对报纸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系里为此订阅了大量报刊,供学生课外阅读。

  多年办报经验使他认识到,民国报界表面繁荣的背后,不乏一些官僚政客、落魄文人、下野军阀、流氓汉奸将办报作为卖身投靠、升官发财或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他提倡燕大新闻系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适合比较在社会上有地位的报社内所需要的条件”,他曾将报纸比喻成一个磨面粉的磨,报人“不但要能分辨什么是毒,不能放入磨的漏斗里,并且要能够寻找,选择有益于人身,富于滋养的东西,多多的放进漏斗去,这就非有专门的训练和修养不可”。④在他看来,报纸是公共组织,其功用是为社会谋福利,作为高尚的报人应该有高尚的职业追求,即“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要为增进公共福利而努力。为实现这个目标,从心理上,报人要承认报业自由,但不能将办报作为自己追逐名、利、升官、发财等事的工具,不应利用其职务做有害社会的任何事;从知识上,报人要加强现代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修养,还要不停歇地“作到老,学到老”,以丰富的学识避免主观偏见、感情或惰性的干扰;从技术上,报人作报的“手艺”要精致,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的办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