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奏官从唐到宋的演变初探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5 点击次数:152
在中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中,进奏官承担着传递来自朝廷的时政信息的任务。至此,进奏官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变化确定了中国古代官方政治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奏官;藩镇;朝廷;中华书局;演变
作者简介:
在中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中,进奏官承担着传递来自朝廷的时政信息的任务。进奏官始于唐代中后期,其前身是各地藩镇派驻首都的邸务留后使,主要职责是向所属藩镇抄传来自朝廷的“报状”。唐中叶之后,无论是邸务留后使还是进奏官,其行政归属和信息传播均服务于地方,不受中央直接控制。这种倾向在五代时期更加明显,但在宋初发生彻底变化。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 981年),随着各州郡设在京师的进奏院被改为直属朝廷的“都进奏院”,进奏官也由地方指派改为朝廷任命、由朝官监领,其信息传播活动亦受诸多限制。至此,进奏官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变化确定了中国古代官方政治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
进奏官从唐经五代到宋的职能变化如何?宋朝从哪些方面对进奏官加强了管理?前者是宋初对进奏官加强管理的历史背景,后者是宋朝对进奏官加强管理的具体体现。对此问题,学术界较多地关注了唐代进奏官发布邸报及宋代都进奏院的设立,而对进奏官从唐经五代至宋的职能变化、宋代对进奏官的细化管理等问题关注甚少。本文在以上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进奏官的认识。
一、唐、五代时期进奏官传播职能的多样化与职外行为
(一)进奏官职能的多样化及其对朝廷疏离趋势的加强
进奏官的产生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行政体制和藩镇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其职能多样化及其对朝廷的疏离,亦是藩镇制度影响下的产物。
唐玄宗时期的兵制和行政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藩镇长官的权力扩大。玄宗天宝年间,募兵制完全取代府兵制,节度使领兵长期镇守边疆。同时,原有的州、县两级地方行政体制改为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节度使同时兼任道的长官,拥有军权和行政管辖权。“安史之乱”后,唐代更是在内地增设军区以维持平衡,导致藩镇数量激增。“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尤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判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欧阳修 ,宋祁,2011)由此形成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受藩镇摆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