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远生的报刊职业思想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5 点击次数:211
通过借鉴欧美新闻理论以及参照自身新闻实践,他明确将报刊工作视为“神圣职业” ,较早对报刊的社会角色从职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报刊应该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主要目的,应该公正、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
关键词:黄远生;报刊;职业;黄远生;远生;舆论机关
作者简介:
黄远生堪称民国初年我国第一位声誉卓著的职业记者。通过借鉴欧美新闻理论以及参照自身新闻实践,他明确将报刊工作视为“神圣职业”,较早对报刊的社会角色从职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报刊应该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主要目的,应该公正、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他的一系列论述,与梁启超、章士钊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近代报刊职业定位在民初的深刻演变。
报刊演变与西方新闻学的引入
自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刊开始,国内的报刊逐渐增多,到民国元年,全国报纸激增至500多家。“癸丑报灾”后报纸数量减少,但洪宪之后又很快回升。在政党和政客报刊之外,职业化的新闻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申报、新闻报等商业化大报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而京报、社会日报等民间报刊也很快开辟出一片天地。随着报刊政论的衰落,新闻报道得到了加强和发展。消息的比重增大,专电得到广泛运用,新闻通讯也受到普遍重视。与此同时,新闻教育和研究开始起步,涌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等即为其中代表。他们大都有较好的新闻学修养,以新闻报道和采访等业务工作而享誉报界。
以下因素的推动,使报刊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初告成型。一是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等政治人物对报刊的倚重和他们出色的报刊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报刊工作的社会声誉,促进了报刊业作为专门职业的社会认同和报人自我的心理认同;二是民初虽然不时有北洋政府对报馆的封禁和对报人的迫害,但全国的政治力量并不统一,言论出版自由的观念在知识分子中深入人心,从而为报刊业的职业化提供了基本的政治空间和政治氛围;三是民初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报纸商业化倾向,国内政局动荡和世界大战爆发刺激了人们的新闻需求。
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松本君平的《新闻学》,该书又名《欧美新闻事业》,主要介绍报馆机构的职能和新闻从业者在报业管理、采访、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并就欧美主要国家新闻业的现状进行了一一评述。该书较早提出了“职业之新闻记者”的问题,主张国家应对新闻记者制订一定的职业标准:“国家对此职业,正须立一道德精神之标准,并授以证书,而后可日就范围。盖以其有拥护社会国家,评论政治法律之权。故为新闻记者,正不可无新闻博士之地位也。况世之新闻事业,应立专门教育之学问,无容疑矣。” ①1913年,美国新闻记者休曼的《实用新闻学》的中译本出版。该书主要介绍了美国报纸的进化史、新闻从业者的日常业务工作及其责任、新闻法和版权法等实用新闻学方面的知识。随着留洋考察、求学交往的增多,加之国内新闻实践与欧美、日本等国日趋接近,国人也开始有更多动力探讨新闻学。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姚公鹤的《上海闲话》,其中即有《上海报纸小史》一文;同年,包天笑的《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新闻学术的引进和研究,促进了对近代报刊职业规范的认知和报刊从业者的职业认定。国人对西方新闻学的接触范围更为宽泛,了解也更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