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孙中山与毛泽东新闻思想之比较研究

孙中山与毛泽东新闻思想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3:36 点击次数:239

本文在大量地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通过梳理、总结孙中山和毛泽东二人的新闻思想,结合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整个意识形态来综合分析,从孙中山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条件、新闻思想的内容等方面对二人的新闻思想进行比较,力求能够得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孙中山;毛泽东;新闻思想;比较研究;研究;报刊;宣传

作者简介:

  【摘要】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产生了决定中国命运、开辟历史新时代的两位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寻求强国富民之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前后相继的领袖人物。他们,一个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一个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一个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一个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作为20世纪的两位伟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报刊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在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早年开始,都热衷于参加创办报刊、撰写政论等新闻实践活动,并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以报刊为阵地传播政治思想、进行政治宣传,并且在长期的办报活动和新闻实践中,又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新闻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纵观孙中山、毛泽东二人的新闻实践活动及新闻思想轨迹,可以看出,他们的新闻思想都深受梁启超办报思想的影响,都吸取了前人优秀的办报经验,在“政治家办报”、“报刊宣传”、“舆论观”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本文在大量地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通过梳理、总结孙中山和毛泽东二人的新闻思想,结合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整个意识形态来综合分析,从孙中山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条件、新闻思想的内容等方面对二人的新闻思想进行比较,力求能够得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孙中山 毛泽东 新闻思想 比较研究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产生了决定中国命运、开辟历史新时代的两位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寻求强国富民之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前后相继的领袖人物。他们,一个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一个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一个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一个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作为二十世纪的两位伟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报刊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在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早年开始,都热衷于参加创办报刊、撰写政论等新闻实践活动,并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以报刊为阵地传播政治思想、进行政治宣传,并且在长期的办报活动和新闻实践中,又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新闻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童兵、林涵认为,“以孙中山为领袖和代表的革命报人的新闻传播思想,是二十世纪以来第一个最富学理性和实践性的新闻学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办报思想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很久以来,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早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而非常有系统的、全面深入的研究。然而,其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特别是报刊活动家,却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因而在关于孙中山新闻思想的相关学术研究上所取得的认知是非常不够的。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系统地蕴含了指导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和方针,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对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孙中山、毛泽东二人的新闻实践活动及新闻思想轨迹,可以看出,他们的新闻思想都深受梁启超办报思想的影响,在“政治家办报”、“报刊宣传”、“舆论观”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对二人的新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可行性。同时,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在学术界,虽然对于孙中山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比比皆是,但大多偏重民众、民主等政治思想和土地等经济思想,而对于两者文化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甚少,尤其是对于二者新闻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就更为罕见。因此,对二人的新闻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更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学习他们的新闻思想精髓,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梳理、比较其新闻思想的同时,进一步融入新的新闻理念,从而有利于丰富我国新闻思想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孙中山、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条件

  孙中山、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报刊活动家,杰出的宣传家。在不断地革命斗争和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他们总结新闻实践经验和新闻规律,最终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新闻思想,纵观他们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其中有诸多颇为相似之处并有一些迥异之点。

  (一)相同点

  1、他们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久影响。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形态背景。一个人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同他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人生境遇和所受教育密切相关的。尽管孙中山和毛泽东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为他们各自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虽然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孙中山曾经高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基本态度是:“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2],继承而不迷信,利用而不泥古。他说,“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3]。

  同时,孙中山还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以拓展其思想并且帮助开展他的实践活动。这主要反映在他习惯从儒家经典中摘取引用一些经典箴言并以此打通迈进传统文化宝库的门槛。在他所引用的箴言中,概括其至要者有8句话,依次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书?泰誓中》)“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为包括新闻思想在内的孙中山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与孙中山相同,毛泽东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毛泽东一生好学,攻读不倦,即便是晚年,还依然在病榻上坚持读《资治通鉴》。作为一名杰出的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他更是善于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作为形成其报刊观点的营养。例如,1945年毛泽东在向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4]的要求时,借用了《论语》中的一段话,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5]。同时,在反对书生办报时,毛泽东还指出不能像刘备、孙权、袁绍那样多谋寡断,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而要一下子看到问题的所在。另外,毛泽东还强调记者的研究基本功。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他引用古代法学史上的一个经验。唐朝有个太守,他问官司,先了解原告和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被告,这就是“勾推法”。再比如,毛泽东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把鲁迅奉为新闻工作者的楷模。从《论语》到《鲁迅全集》,从孔孟到鲁迅,中国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毛泽东都博闻强记,兼收并蓄,并日积月累,从而为他的新闻观点的形成,提供了极其厚实的文化沃土。

  2、他们都深受梁启超办报思想的影响。

  著名报人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所借鉴。

  梁启超曾对报纸的作用作了精彩的概括:“报馆者,能纳一切,能吐一切,能生一切,能灭一切。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6]受这一思想影响,孙中山认为,报纸理应是“党的喉舌”,而新闻就是宣传。另外,孙中山认为,报刊能在舆论上引导人民前进,成为“先进舆论之母”,这一观点是受梁启超舆论观的影响。

  毛泽东也吸收和改造了梁启超的这一办报思想,提出党报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思想。并且梁启超提出的新闻报道要坚持“博、速、确、直、正”[7]的五条原则,在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中都有涉及。另外,梁启超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和报刊宣传的方法以及时务文体的文风,不仅对孙中山而且对毛泽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的新闻作品至今仍旧是进行新闻专业学习的典范之作。根据毛泽东本人自述,他最深厚的语言根底,在于在中学时代非常用心地学习了梁启超的新报章文体。读毛泽东的新闻作品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受梁启超文风的影响。

  3、他们的新闻思想主要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

  孙中山、毛泽东二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前后相继的两位伟大的领袖人物,他们用其毕生的精力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他们,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时期;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员,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多次战争。在充满革命和斗争的一生中,他们把新闻工作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工作,并将报刊宣传等新闻实践活动与革命和建设事业密切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不仅使报刊宣传有益于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而且为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从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同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新闻思想主要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所以,也都难免存在着一些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4、接受新闻教育,投身报刊实践。

  如上所述,孙中山、毛泽东的新闻思想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纵观其新闻实践活动生涯,他们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还都堪称“报刊活动大师”,他们在自己革命的一生中始终把新闻工作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投身于新闻工作的实践,亲手创办报刊,为媒体撰写评论,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丰富的新闻思想体系。

  孙中山早年就参与报刊实践,他的很多政治思想都是以报刊为阵地散播开来的。自1893年在澳门创办《镜湖丛报》开始,他一生直接创办或者领导创办的报刊有十多种,其中,较为影响的是1900年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和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此外,孙中山还领导了三次较为有影响新旧思想的报刊论战,他曾经有“中国最伟大之主笔”之美誉[8],正是在长期的报刊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报刊宣传思想,掌握了一系列报刊宣传方法。

  毛泽东于1919年创办《湘江评论》并亲自主笔,继而接编《新湖南》。建党初期创办《新时代》,为党刊《向导》撰稿,继而担任《政治周报》主编。后来,他经常在《红色中华》、《斗争》、《红星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共产党人》、《解放日报》等报刊的创办和出版,为他们撰写发刊词,拟定出版方针,指导新华社的日常编辑和播发新闻的工作。建国后,毛泽东继续以许多精力指导报刊、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台工作,并且经常撰写新闻稿件和评论,并修改了大量稿件。毛泽东一生都以极大的兴趣和精力关注、参与新闻宣传工作。长期积累起来的报刊工作经验,为毛泽东新闻宣传观点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

  (二)不同点

  1、他们生活的具体时代不同

  如上文所述,孙中山、毛泽东主要都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但是就具体年代而讲,孙中山(1866-1925),亲身经历过维新变法时期,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时期。二十世纪初,中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在可靠的政治保障下较快地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是他们的政治代表。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经济崩溃,农民运动和各界层人民的反帝爱国情绪普遍高涨,更加刺激了孙中山积极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中吸收其曾经是革命和民主的有用成分。较之孙中山,毛泽东(1893年-1976)所经历的时代更多的是从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和平建设时期。社会背景不尽相同,反映在他们各自的思想当中也就不尽相同。

  2、他们接受了不同的西方思想

  除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以外,孙中山对西方文化较为熟悉,并且深受其影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1894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由英国经加拿大转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长期旅居在外,并且接受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教育。

  与孙中山不同的是,毛泽东除了到过苏联以外,没有到过西方其他国家,因此,也没有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直接影响。而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毛泽东成了第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为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的形成观奠定了基础。他们二人所接受的从西方传入的不同的思想对其以后新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也成为了造就其新闻思想中诸多不同因素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