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中央厨房”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4 点击次数:155
什么是“中央厨房” ?现实里的“中央厨房”已成为餐饮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中央厨房;经济学;分析;菜品;传统媒体
作者简介:
什么是“中央厨房”?顾名思义,这一模式诞生于餐饮行业。据报道,北京一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早在2011年便引入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中餐全冷链管理模式”。拿一道小炒羊肉举例,每天早上远在湖南的基地屠宰整羊,由飞机冷冻空运至大兴,再根据各家分店的需求切割、配送,半成品分送每家餐厅后厨迅即加工。现实里的“中央厨房”已成为餐饮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当这一模式跨界进入中外报纸行业,无论新流程、新机制,还是新技术、新产品,均取得了多维度突破,其中,经济性同样是重要一环。在国内,“中央厨房”对传统媒体的流程再造仍在探索之中,这里以主流大报的全媒体平台为例,剖析其经济特性,并尝试为报业经营体制改革提出策略。
“中央厨房”的资源配置
概括来讲,报业的“中央厨房”模式,就是将新闻事实视为“原材料”,在后方编辑的选题、策划等“点菜”指挥下,前方记者完成采写的“采购”环节,接下来由“厨房”进行“分拣”“切割”,再将“半成品”调配给专业部门施行报道、评论等“烹饪”环节,最终通过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餐厅”,为受众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HTML5等多样化“大菜”。
那么,与传统的采编流程相比,“中央厨房”的优势究竟何在?
2015年,人民日报在两会报道中,首次试行“中央厨房”。而后,其在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中,再度试水这一模式。据介绍,两会期间该“中央厨房”共烹制118道全媒体菜品,全网首发时政快讯35条,HTML5互动类产品18个,最高48小时内访问数超过2000万次、阅读量超过120万次。此外还将“菜品”端至全国79家媒体,为80多家境外媒体提供定制服务,由此在舆论场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也首开党报全媒体流程再造的先河。
同时采用这一模式的还有广州日报、南京报业等传统纸媒。主要的着眼点也是提倡前后方协同,“跑会”的记者负责采写图文、音视频“食材”,经过“中央厨房”精心调制成各种新闻、评论的“料理”,再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多元发送”。差别方面,体现在“多元发送”的落地形式上有所不同,比如新华通讯社的“两会新华全媒头条”,首先落地于自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以及“新华视点”“中国网事”上。而后,其他媒体再根据合作情况进行部分付费、有所选择的二次转载。
可见,从新闻宣传的角度看,“中央厨房”有效拓展了传播的渠道。而若以经济学的视角观察,“中央厨房”的功效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产品生产的效率,也即“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一方面, “中央厨房”对前方记者的“统一采购”,对采写报道的“初次加工”,能够避免重复劳动、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将新闻“半成品”送达发射端“炒菜”;另一方面,与餐饮行业不同的是,报业“中央厨房”仅需接收、传递基本相同的“菜品”,也即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之间“一鱼两吃”甚至“一鱼多吃”,成本更精简。而采编分工的细化、专业化,也势必提高了报道的效率。
这一全新资源配置过程中,现代信息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原有的采编平台,无缝对接至新媒体,相当于厨房的“红案”“白案”等主体;而自主研发的报题软件,花费不多便将“采购”渠道规范化;HTML5等新技术的运用,则将“餐厅”与“外卖”打通,实时供应最新鲜的新闻大餐。二次与多次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收益二次、多次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