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测评 > 我国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报道的经验及启示

我国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报道的经验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2 点击次数:200

2013年1月,全国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新闻媒体及时跟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实现有效传播,取得了不少经验,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说明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可以大有作为。

关键词: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气候传播;经验启示;新闻媒体;气候变化;雾霾;传播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2013年1月,全国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新闻媒体及时跟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实现有效传播,取得了不少经验,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说明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可以大有作为。

  【关 键 词】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气候传播;经验启示

  今年1~2月间,我国出现大面积持续较强的雾霾天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干扰了群众生活和社会秩序,“PM2.5”“AQI”这些专业性词汇瞬间在社会上被普及开来。在这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健康的社会行动中,我国新闻媒体及时跟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进行了有效传播,再一次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彰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这期间,我国新闻媒体关于雾霾天气的报道及时客观、深入浅出,而且敢于直面问题、引导舆论,打了一场气候传播的胜仗。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央视网统计,自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439条,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台自1月12日起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而且首日头条播出的时长占整个《新闻联播》节目的近三分之一时间。这个数据显示出央视对此次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这次我国新闻媒体在雾霾天气的报道中,能够根据不同阶段事态的发展和公众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报道手段,合理地调整议程及内容,做到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以量取胜、以势取胜,从而达到了让公众信服,并自发地转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的有效传播目的。

  一、天时地利,人和同心,及时跟进,服务公众

  这次雾霾天气报道,我国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重要原因之一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关键性条件。

  首先,恰逢“天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今我国经济已从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精细化方向转移。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去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生命更加健康已成为全国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这就为新闻媒体做好气候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具备“地利”条件。2013年春,在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同时发生了长时间、大面积的严重雾霾天气。这种极端的、带有极大危害性的天气现象的突然发生,引发了受其影响地区公众的密切关注,大家都希望尽快了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和影响,以及预防的措施和办法,以便迅速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这就为新闻媒体适时开展气候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再次,拥有“人和”环境。近年来我国新闻与舆论传播环境的逐步宽松、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开放、新闻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政府对民生和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等,这些都为新闻媒体在此次雾霾天气到来之时,迅速组织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强雾霾天气会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秩序和社会生产,这是引发群众关注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其心理恐慌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有效地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以满足群众的获知需要。在此方面许多新闻媒体都作出了很好的表现。

  例如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的《33城市空气遭遇严重污染,雾霾天气将向南北扩张》《北京未来三天将持续雾霾 市民应尽量避免外出》《关注雾霾天气 雾霾天保健康:多喝水清淡饮食》、中新网图片新闻《北京空气严重污染PM2.5指数“爆表”》《北京:人们戴上口罩防PM2.5》、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的《雾霾防治措施》等报道,从雾霾天气的成因、怎样避免、如何应对等多个方面回答了群众的疑问。而《经济参考报》《北京遭遇本月第四次雾霾天,人为排放是根本原因》的报道,更是让PM2.5从实验室跳到了社会公众眼前,AQI也不再是气象部门的专业名词,这些气象领域的专业词汇,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许多知识:PM2.5会让人们不停地咳嗽,促使呼吸道疾病发生;为了不生病,人们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出门需要戴上棉质口罩,多吃清淡的食物;为了不继续增加PM2.5,需要大家的配合与支持,部分工厂要停工,汽车出行要减少。

  这些新闻报道重点在于体现人文关怀,提供最新信息,普及相关知识。报道的目的在于安抚大众情绪、消除恐慌心理,使人们学会自我预防,避免因雾霾天气导致其他不利因素(如疾病暴发、恐惧心理蔓延等)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