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报道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2 点击次数:284
拆迁报道是近期常见的主题,它在媒体监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衡量,一些拆迁报道存在许多方面的缺失。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平衡性、独立性的原则,报道者应该独立于任何利益集团之外。而在拆迁报道中,报道表现出了过于明显的立场与事实选择的偏倚性:事实欠全面、观点不客观以及缺乏独立性。
关键词:拆迁;平衡;主义;弱势群体;利益集团
作者简介:
【摘要】拆迁报道是近期常见的主题,它在媒体监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衡量,一些拆迁报道存在许多方面的缺失。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平衡性、独立性的原则,报道者应该独立于任何利益集团之外。而在拆迁报道中,报道表现出了过于明显的立场与事实选择的偏倚性:事实欠全面、观点不客观以及缺乏独立性。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拆迁报道;平衡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拆迁问题也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内容。其中也有很多影响重大的新闻报道,如重庆“最牛”钉子户、“宜黄拆迁”、“江苏82岁老战士遭强拆”等,都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看到有关拆迁的报道在维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拆迁报道中曾出现过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许多有关拆迁的报道中,报道者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或者其他目的,在报道中所表现出的过于明显的立场与事实选择的偏倚性。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此类报道存在许多方面的缺失。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平衡性、独立性的原则,报道者应该独立于任何利益集团之外,尽力展示最全面的真相,客观地将事实原生态呈现给读者,以维护公众的知情权。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来承担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这些原则主要着眼于受众的知情权和接近权,以“公正、公开、公平”为目标取向,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意识。[1]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服务公众利益,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是西方新闻界提出的理念,但它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对我们一样有着现实意义。尤其是它所提倡的新闻报道的独立品质,对今天的中国新闻界而言更是可贵。新闻报道的独立品质表现为它不依附、不偏袒任何利益集团,与所有报道涉及的对象都保持适当的距离。而这里所说的任何利益集团,不仅包括官方的、商业的和社会团体,也应该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弱势群体。今天,有良知和正义的新闻人对来自官方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能保持足够的警惕,但对弱势群体却不能保持足够的距离,因为这样的偏袒能迎合某些社会情绪并获得认同和赞扬。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新闻界足够的重视。
新闻报道的独立品质首先表现为一种姿态和理念,而实现这种品质则要求新闻报道应该以中立的立场,报道全面真实的事实,提供客观平衡的观点。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来衡量,我们很容易发现近来一些有关拆迁的报道在这方面的缺失。
一、事实的不全面
新闻专业主义的诸种特点中,真实性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仅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而是必须达到整体真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失去了真实,客观便无从谈起,独立也就失去了权威性。尤其是对于利益错综复杂的拆迁事件,如果仅仅突出报道一方当事人的过激行为,不但不能让公众了解全面的事实从而对整个事件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而且还容易误导公众形成有偏差的社会舆论。
在有些拆迁报道中,除了偶尔提及当事双方的利益主张上的矛盾,很少有报道对他们的主张的合理性做出分析,而这恰好是公众了解事实并判断是非的依据。而在事实层面,拆迁报道往往喜欢聚焦于“自焚”“跳楼”这样的极端行为和“老红军”等特殊身份,以吸引受众,而“厕所攻防战”“夺尸”“缴获挖土机”这些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报道与事实也存在一些出入。这些报道造成的结果是社会舆论对拆迁一方的指责,而很少有人去追问最初被拆迁一方的要求是否合理及过激行为是否得当。要知道,就算是真实的,但如果仅仅提供某一方面或者单个事实,也是不够的,甚至有可能是歪曲的。
新闻应该全面。越是深度报道,越是要全面准确地展现事实的本来面貌。一般而言,深度报道相对于消息有着更为明显的主观性与倾向性。所以记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因个人事先预设的某种判断而左右了对报道材料的取舍。在大多数强拆报道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被拆迁方的“控诉”,而很少看到政府方面的声音。然而从常识出发我们也知道,不是所有的强行拆迁都是不合理的。在现阶段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报道既不能事先就认定所有的“钉子户”都是非法的,也不能简单地将所有“钉子户”都视为弱势群体,将他们的拒拆行为当作对强权的合理抗争。在拆迁冲突报道中,全面的事实包括事件的诱发因素与冲突的结果,也包括双方行为背后的实际意图;不仅包括“钉子户”的态度与意见,还应该采访其他被拆迁人的态度。因为一般而言,拆迁行为通常很少是针对某个特定对象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提供全面事实的基础上,以平衡的报道展现各方的要求与观点。只有这样,受众才能在宏观中把握事件的实际,认识双方的诉求和立场,才能在各方的利益诉求中明辨整个事件的是非曲直,对他们各自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但从现实来看,今天大多数的拆迁报道通常更多地将重点放在被拆迁户的抗争行为上,特别是那些极端化的行为,而对拆迁一方为拆迁而做的其他行为给予了忽略。其实这样的报道在理论上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为了迎合某些社会情绪的炒作手段而已。在实践中,这种选择上的偏颇既无助于人们了解事件的全貌,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帮助政府解决问题。所以国内也有学者对“宜黄拆迁”报道做了理性的反思,萧武指出,“宜黄县政府不是不想与媒体好好沟通,通过媒体把真相传递出去,但是媒体传递出去的往往是被剪裁、加工过的,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让当事的钟家误以为有社会舆论给自己撑腰,更加不愿妥协,从而激化了矛盾。最后,钟家死了人,宜黄县政府的两位主要官员被免职,钟家的邻居们眼看着就要到手的一大笔现金收入泡汤,只有媒体再次得到了‘社会良心’之类的评价,影响力提升,广告价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唯一的赢家。”[2]这足以引起每个新闻记者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