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报道纪事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1 点击次数:150
编者按: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发生后,在新华社总社统一部署下,湖北分社启动应急报道机制,组织多批次采访组迅速赶赴现场,夜以继日,深入报道搜救现场最新进展,实现重要节点、重要进展第一时间发稿。
关键词:客船;东方之星;湖北;长江
作者简介:
编者按: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发生后,在新华社总社统一部署下,湖北分社启动应急报道机制,组织多批次采访组迅速赶赴现场,夜以继日,深入报道搜救现场最新进展,实现重要节点、重要进展第一时间发稿,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力军主渠道作用,为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
《中国记者》约请新华社湖北分社同仁,详述前方救灾报道的组织指挥过程,一线记者的工作实践,以及对灾难报道的思考。
拼抢多个首发?体现人道情怀
□?文/新华社湖北分社
奔赴施救现场:蹚过血吸虫重灾区死水
6月2日凌晨3点多,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皮曙初手机铃声骤响,有人报料:“长江上翻船了,船上有400多人!”凭着多年从事长江航运报道的经验,皮曙初判断这可能是一起罕见的特大内河航运灾难事件,当即抄起采访包、冒着大雨,一边往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赶,一边联系核实消息的准确性,同时迅速向分社总编室报告。
灾难报道就是与时间赛跑。在得到确切消息后,题为《一艘载有400余人的客船在长江湖北段翻沉》的快讯于凌晨4时09分发出:
“6月1日约21时28分,一艘载有400余人的客船在长江湖北监利段沉没。长江航务、海事等部门正在展开营救。据了解,该客船名为‘东方之星’,从南京驶往重庆。”
这是当天第一条准确发布客船名称、失事时间、失事地点以及船上人数等核心信息的新闻稿件。其后,在长江航务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了解详细情况后,又于4时25分和5时28分连续发出关于“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的详细消息。
与此同时,新华社湖北分社应急报道预案立即启动。由分社党组书记、社长梁相斌牵头,2名副总编与13名文字、摄影、电视记者为成员的前方应急采访小组,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报道;由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唐卫彬牵头、常务总编周甲禄、副总编熊金超和多名记者组成的后方配合报道小组,也迅速投入应急状态,负责报道统筹、策划及编发。
早自2011年开始,新华社湖北分社就建立了24小时记者值班制度以及技术、后勤应急保障制度,海事卫星和3G通讯传输设备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所以应急事件发生后,各方能够迅速集结,立即投入战斗。此次又迅速建立应急报道微信群,前后方以此为平台,统一指挥调度,传达策划要求,提供报道线索,汇集采访素材,专人整合成稿,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报道组织策划指挥机制。
新华社总社领导获悉客船翻沉事件后,迅速启动应急报道机制,紧急召开应急协调会,社长蔡名照、总编辑何平等社领导先后给赶赴事件现场的梁相斌同志打电话提出报道要求。分社认真落实总社领导指示,前后方密切配合,滚动报道。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地点位于长江湖北监利段大马洲水域。这里地处偏僻,到达救援地点需要穿过一大片沼泽地和芦苇荡。当晚由于大风暴雨,沼泽地里的道路被水淹没,路旁许多大树被狂风刮倒。当前方应急采访小组陆续赶到这里时,各方面救援人员也正奔赴现场,道路狭窄,人员拥挤,车辆根本开不进去。为能够第一时间进入沉船现场,分社社长梁相斌同志和记者们卷起裤腿,拎着鞋子,赤足蹚进没至小腿的积水,徒步五公里赶到救援现场。
监利是血吸虫疫区,接触沼泽死水水源很容易被感染,但湖北分社前方应急采访小组的记者们没有一个犹豫退缩,突破道道封锁,克服重重困难,很快到达救援现场。
随着大规模救援行动的展开,新华社也通过各种传播形式源源不断地发出来自施救现场的报道。2日中午12时56分左右,潜水员成功从长江翻沉客船中救出第一位幸存者——65岁的朱红美老人,记者肖艺九独家首发的图片被200多家媒体采用,并占据各大媒体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