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闻“增光添彩”的实用技巧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1 点击次数:230
陈力丹所著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2013年新闻界事件分析、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新媒体研究、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
关键词:读者;传播学;社会价值;记者;研究
作者简介:
有一家新闻网站办了一个栏目,名叫“让新闻更有价值”,很有特色。但细细思考,这个栏目的名称说得不够严密,因为新闻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让”了价值就大,不“让”价值就不大。不过,这个名称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么使新闻体现应有的价值,怎么使有价值的新闻更有社会影响力,更受受众关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更“出彩”,倒是值得认真探讨的。
新闻价值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报道能不能体现新闻的社会价值又是一回事。笔者参加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常常为一些颇有社会价值的新闻没有评上新闻奖而惋惜。如果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多加“一把火”,思考更深刻一些,写作更讲究一些,让新闻应有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完全是有可能出彩,进入优秀作品的行列的。从笔者接触到的材料来看,影响新闻“出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出现在新闻采写的各个环节。
当今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有些新闻的报道角度没有选准,造成新闻贬值。比如,有一条报道某个大城市技术专利申请量激增的消息,就有这个毛病。据报道介绍,长期以来,这个市的专利申请由大学和大院、大所唱主角,企业唱配角,而 2011 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在大幅增加的同时,申请专利的构成起了变化,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第一次超过“三大”。这当然是一条很有意义的新闻,可是,这篇报道仅仅局限于全市申请专利数量增长的层面,没有突出揭示“企业成为专利申请的主角”这一重大变化,更没有进一步展示企业这个新“主角”对全市经济技术创新的推动和贡献。显然,这样表述的切入点过低,难以反映这一新闻重要价值。这条新闻在评选中因此“名落孙山”。
有些新闻就事论事,没有挖掘蕴涵的普遍意义。比如,有一条“跳桥自杀”的新闻,就写作而言,无可挑剔,但够不上是一条有影响力的新闻,因为除非知名人士、公众人物,跳桥(楼)自杀已经算不上新闻了,只有剖析自杀的原委才是人们需要知道的新闻。早在五六年以前,苏州日报就发表编辑部文章,明确拒绝发表“跳楼秀”这样的报道了。据这一自杀事件的后续报道介绍,这位企图自杀者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拿不到工资一时想不通而产生了轻生的冲动。人们不禁要问,时至今日,外来务工人员为什么不用法律手段为自己维权呢?相关部门为什么不主动降低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的门槛,非要等到他们身处绝境做出过激行为才设法解决呢?如果把这次“跳桥自杀”作为新闻由头,对自杀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需要采取的措施,为轻生者维权想法子、指路子。这样跳出“就自杀报自杀”的圈圈,揭示为外来务工维权存在的问题,新闻的警示性和影响力肯定可以大为增强。
有些新闻缺少提炼,许多有价值的事实被冗长的过程叙述所淹没。比如,有一篇报道“纪实”了一个省会城市一项鼓励科技创新措施出台一年的效果,主题很重要,材料也很扎实,从措施的制定过程到贯彻实施的经验,面面俱到,长达 6500 字,四分之三版。这样“大块头”文章表面上看气势大,作者高兴,领导满意,相关单位关心,但在现今快速阅读的时代其效果就值得商榷了。笔者曾问过几位机关干部,他们之中竟没有一个读完全文的,大多是看了标题就把目光转向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了。作为汇报材料,这是一篇好文章,而作为新闻报道就需要调整和改造了,如果把文章分割成几篇,每篇精选具有说服力的事实突出一个主题,报道的可读性就会更强一些,揭示这项措施的社会意义就会更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