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走出新闻史研究的“学术内卷化”

走出新闻史研究的“学术内卷化”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3:36 点击次数:272

吴廷俊,阳海洪.新闻史研究者要加强史学修养——论中国新闻史研究如何走出“学术内卷化”状态[J].新闻大学, 2007年秋季号.

关键词:新闻史;研究;学术;史料;中国新闻

作者简介:

  拙著《中国新闻史新修》(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能够荣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是广大读者和评奖委员会的评审专家抬爱的结果,我首先感谢他们。

  如果说这部著作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主要是有所创新。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在为本书所写“序言”中指出,《中国新闻史新修》“是一部从史实出发,不落窠臼,言所欲言,充满了新意的好书”,这种新意体现在“框架”、“体例”和“内容和观点”等三个层面。[1]广大读者更是见仁见智,有的说:“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最好的一本中国新闻史。史论结合,以史鉴今,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见识。而史料之丰富,考证之细致,也是当前新闻史学者中罕见的。另外对胡适、储安平的大段客观公正的论述,也是突破性的贡献。”[2]有的说:“以前老想着怎么新闻史都是政治史呢?这次终于找到了这本不拘泥于时间、政治变幻的新闻史,终于有了新的学术视角。”[3]有的说:“这本书用了很独特的视角——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新闻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这种理论体系是否完备,总是能给学习研究新闻史的人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4]有的说:“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读到的最好的新闻史了。它讲述历史的方式比较新,框架建构很新颖,分为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三个大板块。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它的内容和新观点。只是一个绪论,就让人大为惊喜!”[5]

  有了专家和读者的评价,如果就本书的创新我再说些什么,就有“王婆卖瓜”之嫌了。在这里,我想借《新闻爱好者》的版面,向广大读者汇报一下我学习和研究新闻史的基本态度和做法。

  对于我来说,从事新闻史研究和教学是半路出家,因此是从学习开始的,我几十年研究和教学新闻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新闻史的过程。检讨我学习、研究新闻史的经历,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主要体现了两个字:一个字是“疑”,一个字是“考”。疑是置疑,考是考问。置疑是心态,考问是做法。我学习和研究新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置疑、不断考问的过程。

  一、置疑因存疑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置疑就是怀疑。马克思在1865年曾经说,他所喜欢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马克思所说的“怀疑一切”不是“怀疑论”,而是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盲从、不盲信、不“人云亦云”。胡适先生说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也是这个意思。没有“置疑”的态度,就不可能有“质疑”的行动,不质疑、不考问,哪来创新?“置疑”是严肃学者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更是史家治史的应有态度。

  置疑是因为历史存疑。存疑是历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

  一般来讲,“历史”有两重意义:一是发生过的涉及、影响众人的事件;二是史家对于这些事件的讲述,包括口头的或文字的。第一重意义上的“历史”属于本体论或存在论范畴,这种意义上的“历史”,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它成了一种过去的存在,我们谁也看不到,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历史,是第二重意义上的“历史”,是通过史家的理解和叙述而存在的历史,简言之,是治史者“治”出来的历史。

  史家治史,是史家基于史料的解释和叙述。首先,历史已成为过去,留下来的是残缺不全的史料,史家须花很大精力收集史料,甄别真伪,但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史料的“绝对翔实”;其次,史家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必然会融入自己对于历史的生命体验,置身于无尽绵延的历史整体中去,聆听那由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无底深渊中发出来的声音,从而呈现出他自己的历史,难以“绝对客观”。因而,任何史家“治”出来的历史都难免不打上自己的烙印,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发生历史”的真实,这就都决定历史研究只能是一种“遗憾研究”,即使再伟大的史家所叙述的历史都会留下后人研究的空间,都会“存疑”。

  再者,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旧的历史解释被推翻与改写,新的历史解释在不断呈现,历史研究就在这种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去逼近“发生历史”。因此,历史研究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与现实永远的对话过程。史家只有与时俱进,不间断地发掘新史料,不间断地进行新解读,不间断地置疑与考问,才能有新的历史呈现。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中国历史更是处处“存疑”。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盛世修史之说。盛世修史就是胜利者修史,统治者修史。胜利者修史,实际上是撰写自己得意的历史。统治者修史,实际上是撰写他们是如何取得政权的历史。因此,难免贯彻“以我为主”的原则,难免渗透出“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抬高自己,而贬低失败者”,甚至不顾历史事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编造一部历史。此外,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为尊者讳”的潜规则,把统治者的缺点掩盖起来,或者抹杀掉,这样的历史,其真实性又大打折扣。记得鲁迅说过,中国的历史,每一个字都可疑。

  历史存疑,因此无论是读史还是治史,都必须以“置疑”的心态对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