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0 点击次数:165
摘要: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仅为专业的史学研究者所使用,也在相当多的新闻专题特别是与历史有关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广泛运用。
关键词:口述历史;应用;口述史;亲历;殖民
作者简介:
摘要: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仅为专业的史学研究者所使用,也在相当多的新闻专题特别是与历史有关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广泛运用。口述史因亲历、亲见、亲闻、亲感,往往比学者的著作更加具体、细腻、生动、鲜活,它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同一时期同龄人的缩影。
关键词:口述史 主题策划 新闻手段
2015年,国内媒体纷纷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新闻专题报道,其中或是大量采用了现成的口述史资料,或是以口述史的方式展开新闻报道,涌现出很多成功的做法。
辽宁日报推出的大型主题策划“1895~1945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以下简称“文化抗战”),就专门开辟了一个固定栏目《口述》,将个人化的讲述融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成为整个策划的一大亮点。
以此为例来总结口述史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或可为今年做好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道提供有益经验。
围绕主题寻找亲历者
“文化抗战”是辽宁日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的大型报道。这一定位于“文献调查纪实性”的大型策划,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辽东半岛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时间节点,深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长期野蛮的文化侵略,赞颂东北爱国志士和人民大众不屈不挠的文化抗战和经济抗战。其中特别设立的《口述》专版,每期采访7位老人,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年代。老人们都已年过八旬,随着岁月的流逝,存活的历史见证者越来越少,他们对历史的口述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驳斥日本否认侵略罪证的最好证据。
“文化抗战”分为五期,每期分别阐述一个主题:满铁、殖民教育、媒体控制、文化侵略设施和文艺侵略。所寻找的口述者的身份和所谈内容均与当期主题相关。
常常有读者好奇地问,这些老人讲述的内容不长,却相当生动;他们的讲述有很强的画面感,日本人当年的专横跋扈可见一斑。这些老人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寻找与主题吻合的亲历者,确实如大海捞针,但也不是毫无头绪。比如“殖民教育”主题,记者首先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学生进行奴化教育的时间和内容,根据这些线索,记者在社区、以往的采访对象、网络和微信朋友圈中四处“撒网”寻找相关人物,能想到的人都要问到,每一条线索都不错过。最终找到了7位曾受过日本奴化教育的亲历者,老人们的讲述,与“教育”主题非常契合。他们中,有第一课就学“满洲国”的祖先是日本皇帝的89岁老人于阜民;有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偷看进步书籍的91岁老人栾菊龄;有到日本投降那天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81岁老人吴保敏,也有因为日语学得好而找到好工作的95岁老人王玉山……他们出生的年代、地点各不相同,对历史的回忆、讲述的故事也各有特点,但从每一个个体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日本奴化教育对那个年代学生的精神控制。
每一位亲历者的讲述都十分生动感人。于阜民因为痛恨日本侵略者始终不肯说一句小时候学的日语,83岁的何修仁至今仍记得上学时每天早会时都要背诵的“诏书”,84岁的张铁梅对小时候家附近的神社至今记忆犹新。亲历者的讲述就像调味剂,在沉重的历史题材中做一点缀。他们虽不是专家学者,讲不出历史背后的意义,但透过他们当年经历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却能让读者品味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