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深度评测 > 优质文艺内容是如何出炉的

优质文艺内容是如何出炉的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0 点击次数:540

陈力丹所著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2013年新闻界事件分析、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新媒体研究、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

关键词:传播学;文艺;视角;文化新闻;山寨

作者简介:

  不管哪个行业,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给受众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等等。新闻传播领域的优质内容同样如此,亦需精心锻造,从立意、策划、采写,到编辑、呈现,都要体现出品质、品位。在八卦满天飞、狗血满街洒的娱乐传播生态中,优质的文艺内容,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从业者的专业化、职业化。笔者试从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日常报道及公众号“艺绽”的实践入手,浅析优质文艺内容是如何出炉的。

  独家=独家视角

  在媒体同质化竞争的当下,绝对的“独家”出现几率极低,尤其是对文化新闻这种“硬度系数”相对较低的报道领域而言。在此环境下,不妨将“独家”转化为“独家视角”。当重磅新闻事件发生时,无论有无独家新闻资源,都应该努力参与其中,寻找适合自身定位的报道角度、新闻落点。

  以北京日报2016年4月27日报道《追求艺术别被“大帽子”忽悠了》为例。报道的缘由是民政部公布第四批100家“山寨社团”名单,其中包含46家文艺类山寨社团,比如“中国影视家协会”“中国摄影师协会”“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音乐家协会”等,其名称与中国文联所属全国文艺家协会的名称非常近似,极具欺骗性。各大网站第一时间发布了此消息,对传统媒体而言,如果在翌日跟发消息,显然就索然无味了。于是,如何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就成了关键。

  就该报道而言,记者联系到中国文联、北京市文联相关负责人,对山寨社团的具体表象进行采访,同时告诫人们要对山寨社团保持警惕。继而,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篇新闻纵深报道《“帽子越大,招摇撞骗的砝码就越重”》,将目光对准山寨社团的重灾区——书画界,请业内人士揭秘山寨社团背后隐藏的利益点、交易链,使得整体报道的立意、深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更有现实意义。报道刊发数日后,新华社刊文《山寨社团是如何敛财的》。由此可见,该报道以一种独家视角,做到了领先一步。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比如针对前不久北京19家图书馆同时开放年度换书大集的报道,记者没有停留于对活动现场平铺直叙的描述,而是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书贩子搅局,最终成文《首图再遇“书贩子”敛书搅局》。书贩子产生了哪些坏影响?该不该把书贩子“请出去”?如何“请出去”?这篇报道既反映了读者对这种现象的痛恨,也表达了主办方面对此问题的无奈与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