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与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传播研究 第三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39 点击次数:224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数字化的社交新媒体的兴盛,新媒介环境下的人际传播对中国社会变革、人际交往关系的建造和人的社会心理影响越来越重要。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沟通现象很值得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人员给予关注。基于此,2014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
关键词:传播学;人际传播;新媒介语境;研究模式;跨学科视角
作者简介: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数字化的社交新媒体的兴盛,新媒介环境下的人际传播对中国社会变革、人际交往关系的建造和人的社会心理影响越来越重要。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沟通现象很值得来自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人员给予关注。基于此,2014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
论坛主题为“跨学科视角:新媒介语境下的人际传播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集并筹备,中国传播学会资助,以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分论坛的形式召开。本次论坛倡导以跨学科研讨的方式,汇集重要的研究成果,揭示新媒介对人际沟通现象、人际沟通方式与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影响,探讨人际沟通研究的新方法或新途径。
从生活中提炼研究模式
我国的人际传播研究基本承袭了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理论和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始引介西方人际传播思想和理论,对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回顾和追踪,一方面为我国人际传播研究提供了参照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对我国本土化的人际传播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近年来,随着人际传播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许多学者开始着眼于中国的社会现象和现实,进行人际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探索与思考。
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围绕“中国人的社会信任模式”在论坛作主题发言。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五伦”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与西方社会二元对立的普遍信任——特殊信任模式不同,中国人存在着“放心关系—信任关系—无信任可言”的渐进式信任模式。其划分源自中西文化对人性及其社会依赖性的不同假定,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关系网络偏向或制度性偏向。以这种框架来重新处理以往有关中国社会信任研究中的争议和困惑,很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翟学伟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问题的讨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原有的人际交往模式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和交往规则正在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社会现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及确立、人际关系中的权力问题等,值得学者深入研究与思考。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概括和提炼出研究模式的。在传播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看起来明确,却说不清楚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界,完全可以不去作西方理论的阐释者和布道者。由“西方的理论+中国的经验”到“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经验”的转变,表明了中国本土学术价值的提高。
独特的伦常关系值得关注
与翟学伟完全立足于本土化视角研究不同,复旦大学教授胡春阳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通过中国和美国的对比,阐述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进行人际传播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本土化探索的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当代中国,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交织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境,都需要研究却找不到解决途径。胡春阳认为,中国的人际传播研究学者,可以效法西方相关领域研究主题,在关注宏观的社会和谐等问题的同时,更多着眼于普通人的人际关系研究,着眼于中国人际传播的话语特点和冲突解决模式。
梳理了西方的人际传播研究发展历程之后,胡春阳提出,西方人际传播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走上学科化道路,传播学在中国发展历程还很短暂,人际传播的发展之路正在脚下。当今中国,“人际传播知识似乎又在被海量生产出来,比比皆是的‘心灵鸡汤’恶补着我们人际传播知识的饥渴”。在中国进行人际传播研究,绕不开中国独特的伦常关系——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五伦,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交模式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于释放中国人际压力的现实性,都值得更多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