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

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14 17:01:45 点击次数:98

不断发生的网络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新闻生产不再是新闻传播机构一方的事情,而是一种敞开的公众可以参与其中的集体协作。

关键词:网络舆论;受众;舆论;新闻传播;自媒体

作者简介:

  【摘要】不断发生的网络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新闻生产不再是新闻传播机构一方的事情,而是一种敞开的公众可以参与其中的集体协作。新闻反转现象是多种传播渠道互动作用之下的结果,在不同的视角表现出不同之表征。新闻反转现象凸显一些区别于传统传播机理的传播机制的变迁:展现的是一种“对话”的新闻和“过程”的真实,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传播权利的结构变迁、群体参与的话语转向和再现新闻真实的机制变迁。面对不断升温的新闻反转现象,既需要政府创设新的机制来规范网络舆论,也需要媒体强化职业操守,尊重新闻事实,还需要受众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坚守社会道德底线,通过净化和改善网络舆论的生态环境,让网络舆论场充满正能量、好声音,促进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闻反转现象;传播机制变迁;网络舆论治理

  新闻反转概念普遍进入大众视野,要得益于2013年新华网发表的《盘点2013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一文。随后每年都有网站对所谓的反转新闻进行盘点,并以新闻发布的形式推出,如2014年依然是新华网发布的《2014年那些让你大跌眼镜的新闻“反转剧”》,人民网推出的《2015十大新闻反转剧,剧情不要太跌宕》。纵观这些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的盘点性文章,其在一般意义上让反转新闻备受关注,甚至对“反转新闻”一词的普及起到了推进作用,然而各网站的评价标准不一,甚至有的网站选出的所谓“十大反转新闻”也不甚相同。这给新闻反转概念的厘定带来了困难。新闻反转可以说是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之后才进入公众视野的一种传播现象,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传播景观”,这无不透出作为反讽心态下的一种无奈。可以说,新闻反转现象是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一种特有的现象。以此为出发点,笔者分析新闻反转现象及其传播机理,以期给新闻反转现象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闻反转现象不同视角下的表征

  新闻反转,是指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具体指一条新闻开始在网上传播时,传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受众往往未经理性分析而把舆论的矛头指向当事某一方;当随着事件信息越来越多地公布于网上,真相逐渐得到证实,公众发现新披露的信息与此前的有关报道出入甚大时,公众带着情绪化的舆论立即指向当事的另一方。新闻反转是一个事实真实呈现的过程,往往有舆论参与其中并随之反转,舆论的反转又反过来影响新闻动态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舆论议题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网民讨论往往会超出原问题的范围,而不断变异与扩散,遂带来舆论场域秩序的混乱。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参与是新闻反转现象的重要特征。所以说,“反转新闻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媒体和受众选择性认知、建构和传播的产物”[1],是在多种传播渠道互动作用之下的结果。从而在不同视角审视之下其亦表现出不同之表征。

  (一)移动数据之下的新闻反转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不仅让信息传递即时、迅速,而且令公众参与到信息的生产过程,这提高了事件信息的不可控性,加大了热点新闻的反转概率。移动互联网使人人成为麦克风,人人成为信源,如此广泛的信源,使新闻的初始报道是一个事实,而后续报道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事实,信息传播迅速而参与人广泛,从而带来一个新闻真实的不断呈现过程。正是从这个角度上,大部分研究者将新闻反转视为移动数据之下的一个过程性新闻现象,即将新闻反转定性为“事实反转”,其中,舆论反转只是事实反转的结果。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事实不断被发掘,真相不断显露,是一个真相不断呈现的过程。

  (二)舆论监督异化之下的新闻反转

  自媒体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空前繁荣。有人说当下是一个“移动时刻”,即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点,某人拿出一个移动设备,在当时情境中即时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自然,移动时刻重新定义了每一种客户关系。信息传播不再受权力控制,碎片化、带有某种标签的信息便具有了强大的张力,进而使信息传递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在舆论场域中发酵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当初次传播的信息激活了社会情绪,引发广泛关注,信息进一步被发掘,真相逐步显露,使新闻发生反转。如“罗一笑事件”随着信息的更多呈现,公众的舆论逐步反转。在这个事件中,舆论几经反转,从公众最初的不明真相的同情到受到质疑后的愤怒;从声讨罗尔的诈骗行为到认为孩子是无辜的等,可以发现,公众对该事件的态度已经是情感战胜理智,是公众自我角色代入后的评判,这时公众舆论已经走向非理性,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受,表现出了一种监督异化之下的失序。

  (三)议程设置之下的新闻反转

  伯纳德·科恩曾经指出,“在多数场合,媒介也许不能控制人们去想什么,但在引导人们怎么想时却惊人的奏效”[2],并开创性地提出“议程设置”这一概念,旨在表明在公共设置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恩理论在传统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单一主体背景下,得到了广泛验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赋予了网民自我设置议题的权利,使新闻报道不再是传统传播之下记者媒体的专有权利,公民个人、网络大V、草根记者等通过创建自己的新闻不断为社会设置议程、添加新的议程。呈现于网络中的较大的信息源无形中对公众议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反观新闻反转事件,很多都带着策划的特征。这类事件所占比例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