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 ——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

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 ——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0-10-14 17:01:44 点击次数:107

本文重点论述广播新闻终端制胜的第三次革命,将促使广播新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进一步提出广播新闻研究需与时俱进。申启武《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载《现代传播》, 2008年第2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形态;终端;微电台;研究;媒介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21世纪开始的十年,是新媒体发展蓬勃的十年。传统广播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创新,在竞争中谋求新的生态形式和平台。广播新闻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历经语态、传播方式的革命后,微电台的加入迎来第三次革命。本文重点论述广播新闻终端制胜的第三次革命,将促使广播新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进一步提出广播新闻研究需与时俱进。

  【关 键 词】广播新闻 形态 终端 微电台   

  【英文标题】The Morphology Change of Broadcasting News: Also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Broadcasting News Research

  【作者简介】谭天,暨南大学;陈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新闻的改革创新是伴随着电视和新媒体的崛起而发展的,从广播新闻三十多年的发展来看,它先后经历三次革命:播报语态、传播方式和广播终端的三次重大变革。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加强研究,以理论创新来迎接广播新闻的新一轮革命。

  一、变革:从播报语态到传播方式

  1986年12月15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珠江经济台。珠江经济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珠江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地方陆续开办了经济广播,主持人、大板块、直播、热线电话、听众参与等节目形式被广泛采用。在“珠江模式”的推动下,受到电视冲击的我国广播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播报语态的改变可以说是中国广播新闻的第一次革命,它由“播新闻”到“说新闻”,在说的过程中突出亲和力和贴近性。这一“革命”甚至影响到电视媒体。1998年4月1日,一档名为《凤凰早班车》的电视新闻节目在香港凤凰卫视首播。主持人陈鲁豫开创了一个“说新闻”的时代。用受众的话说,“他们是在‘告诉’我们而不是‘通知’我们。”播报语态的改变,“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让广播电视新闻回归新闻本体、媒体本位。

  如果说第一次革命还是限于声音传播、节目风格的制作方面,那么第二次革命就涉及到整个广播媒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再到媒体运作,表现为媒体运营层面的变革。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全新登场。它以全天31次整点新闻、半点快报为发展主线,早中晚三大新闻密集区为重点支撑,清晨、午前、午后、夜间、午夜五大板块为延伸,30档背景式新闻专题和谈话节目为两翼,上下贯通、前后呼应,共同构成立体推进的动态新闻模式,充分彰显“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的传播特点。

  改版后的中国之声新闻性、贴近性、权威性、可听性等核心指标取得长足进步,品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中国广播新闻的第一品牌。2008年,中国之声影响空前,南方遭遇冰雪灾害,中国之声是风雪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首选媒体,是有关部委发布信息的首选平台;汶川大地震,中国之声第一时间从震中发出报道,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中国之声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播新闻频率。

  传播方式的创新是让广播新闻遵循传播规律的生存之道。新世纪以来,广播新闻节目创新主要集中在连线报道、行进式报道、直播、谈话节目等几种形式。谈话节目是把人际传播植入大众传播,是最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的一种节目形态。连线报道拓展了广播新闻的报道空间,直播则加强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2008年汶川地震、冰雪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通常由于电力等设施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广播就成为灾区军民了解外界情况的唯一途径。在重大灾难面前,广播组织多种方式传播,在发布灾情、协调救灾力量、传播救灾知识、鼓舞士气、抚慰民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学者指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广播是信息的“传达者”、救灾行动的“参与者”、鼓舞人心的“动员者”,广播在新媒体冲击的今天,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继续独领风骚。①特殊时期,广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于是,有人提出广播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媒体”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对于突出广播的独特作用没错,但千万不可将其过分强调并把它视为一般属性,因为,一种以特殊方式存在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广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