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浅谈“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之路

浅谈“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之路

发布时间:2020-10-14 17:01:42 点击次数:159

本文梳理了纪录片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在“互联网+”视野下,传统的纪录片制作应该紧跟“互联网+”新理念,开始适时转型,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创新纪录片制作模式,顺应“互联网+”潮流,开拓新的纪录片商业模式,使其不断向前发展,永葆活力。

关键词:纪录片;互联网;浅谈;视频;商业模式

作者简介:

  【摘要】本文梳理了纪录片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在“互联网+”视野下,传统的纪录片制作应该紧跟“互联网+”新理念,开始适时转型,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创新纪录片制作模式,顺应“互联网+”潮流,开拓新的纪录片商业模式,使其不断向前发展,永葆活力。

  【关键词】“互联网+”;纪录片制作;创新模式

  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中国最早的纪录片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1938年,由袁牧之、吴印咸等老一代电影人拍摄的《延安和八路军》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用全纪实的手法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展现了当时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为我们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纪录片传入中国,此时的中国涌现出《最后的山神》《深山船家》《龙脊》等一大批关注生命、关注普通人生存状态的优秀纪录片。此后,纪录片在全国各个电视台遍地开花,以《望长城》为代表的纪录片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几乎各家电视台都开设了纪录片栏目,中央台《东方时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而此后,纪录片热渐渐退潮,同时逐渐走向频道化、分众化和精英化,央视纪录片频道吸引着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而一些地方台由于纪录片花费大、周期长等原因纷纷淡出。而近些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的热播,使纪录片又大有回温态势,同时,一些自媒体的微纪录形式的纪录片也悄然兴起。

  在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迎接“互联网+”浪潮,“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纪录片制作如何紧跟“互联网+”新理念完成转型,创新纪录片制作模式,开拓新的纪录片商业模式,都将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才能走出一条新路,营造良性发展环境,不然势必会被市场淘汰。

  一、紧跟“互联网+”新理念,纪录片制作开始适时转型

  “互联网+”视野下的纪录片制作,就是要打破原有思路,引领纪录片制作开始进入用户互动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受“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影响及用户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开始重新打造纪录片制作和营销的整体框架。目前,纪录片制作与发行逐渐从传统的电视电影传播方式迁移至在线视频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2014年,腾讯视频已将纪录片大户福克斯旗下的国家地理频道收入旗下。同年,凤凰视频也大量上线纪录片。纪录片已成为视频网站重要点播内容之一。

  以视频网站、手机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观看纪录片的新渠道。在互联网纪录片生产方面,大制作、微纪录这两类制作模式等都非常普遍。同时,我国出台各项政策对主流媒体及社会文化团体的纪录片创作加大了支持力度。借助新媒体,各类机构和团体创作出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也获得巨大社会影响力。目前,在我国网络热播纪录片大致分以下几类:一是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如《跟着贝尔去冒险》《我是谁》《客从何处来》;二是契合社会心理的热点题材,如《沉冤得雪》;三是品牌产品,如《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一季形成品牌后,促使第二季关注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上述案例也迫使传统的纪录片制作开始选择转型,从以前的电影电视制作转向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