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周刊》初探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周刊》初探

发布时间:2020-08-11 16:32:01 点击次数:961

19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仅发行三期就停刊;出版时间虽然短暂,却成为中国新闻学刊物的源头,是中国新闻学和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的标志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珍贵史料,对已经散佚无存的《新闻周刊》创办过程、发刊宗旨、业务状况和历史地位等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闻周刊;新闻学;北京大学;研究会;初探

  19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新闻周刊》,仅发行三期就停刊;出版时间虽然短暂,却成为中国新闻学刊物的源头,是中国新闻学和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的标志之一。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珍贵史料,对已经散佚无存的《新闻周刊》创办过程、发刊宗旨、业务状况和历史地位等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 键 字: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 《新闻周刊》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九十年前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并由此诞生了中国新闻史上多个“第一”。其中,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办的《新闻周刊》,在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新闻学刊物的源头,成为中国新闻学和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的标志之一。但由于历史的沧桑剧变,《新闻周刊》至今已经散佚无存,以致对它的研究迷雾重重,并由此引发诸多纷争。本文以当时北京大学公报性质刊物《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本校纪事”、“本校布告”、“杂录”和广告等丰富史料,对《新闻周刊》创办过程、发刊宗旨、机构人员和历史地位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闻周刊》筹备创刊

  虽然《新闻周刊》出版时间不长,但是筹备创刊的过程却不短。

  1918年10月14日晚8时,经过三个月精心筹备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正式开会成立。虽然在成立大会上,校长蔡元培和主任兼导师徐宝璜并没有表达创办周刊的意愿,但是蔡校长的演说、徐宝璜《新闻纸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的》和后来邵飘萍的《新闻社之组织》讲演,都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为《新闻周刊》的创刊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三人都具有办报经历,尤其蔡元培和邵飘萍都长时间从事办报活动,徐宝璜回国后也参加了《晨报》和《北京大学日刊》的办报活动。这都为周刊的创办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1919年2月,“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正式活动四个月后,一方面由于会员逐渐增加,会务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因为徐宝璜 “担任之事过多,精力不及,恐于会务之发展有碍” [1],所以,他特向会员提出改组意见。在征得蔡元培会长和多数会员赞成后,徐宝璜和谭鸣谦、陈公博、曹杰、黄欣等四位会员修改会章,准备递交会员大会审议通过。2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正式公布了由他们五人起草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简章”。其中,首次将创办周刊列入新闻学研究会的“应办事项”,“四,本会为增长会员新闻经验起见,应办事项如左:

  (甲) 日刊或周刊。(乙) 中外通信社。以上两项当视本会会务发达之程度,然后举行之。” [2]2月19日,“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在文科第三十四教室召开改组大会。在会上,会员讨论、修改和通过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简章”;并选举蔡元培为会长,徐宝璜为副会长,曹杰和陈公博为干事。研究会名称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改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一字之差,凸现出新闻学研究的意义;由此,该会宗旨也由“输灌新闻智识,培养新闻人材”演变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3]更加强调了新闻学理和实践经验相联系的重要性。其中,对于创办周刊的倡议,会员们积极支持,只字未改,获得通过。《新闻周刊》的创办提上了议事日程。

  2月24日晚,新闻学研究会开会,决议筹办周刊及通讯社计划大纲,并决定于26日在理科第十六教室再召开大会。会上提出了筹办周刊的大纲为:“(甲)周刊。(一)、周刊每周出纸一大张,于每星期一发行。(二)、周刊设编辑主任一人。(三)、于周刊主任之下分设三部:

  (A) 、新闻部,掌编辑新闻事项;(B)、评论部,掌著撰社论评论事项;(C)、翻译部,掌翻译东、西洋报纸之最近新闻及短覆之评论。(乙)通讯社部。(一)、本部独立于周刊之外,专对于周刊供给新闰,及承周刊之委任采集特别消息。(二)、通讯部设主干一人,职员六人至七人。(丙)附则。(一)、会员支配之方法。以上四部,每部设主干一人,每主干之下,设职员六人至七人,由会员每月遴值之分任。(二)、供给新闻之方法。于部员调制稿件之外,拟请新闻编辑社供给。(三)、各部门之细则,俟各部成立时,各别自定之。” [4] 2月26日晚七时,研究会在理科第十六教室再次召开会员大会,领票选举各部主干,并讨论通过了筹办周刊及通讯社计划大纲。这就为《新闻周刊》制定了创办模式和搭建起组织框架。

  《新闻周刊》组织机构的选举,历时半个多月,会员们积极参与。3月7日,徐宝璜发表《致傅馥桂、来焕文、马义述、陈秉瀚四君函》,希望他们赶紧投票,“新闻学研究会之选举票,君等尚未送来。现拟于下星期二开票,请君等将该票即日掷下为幸!” [5]3月11日,新闻学研究会正式公布了选举结果:“第一组,曹杰四票、何邦瑞、谭植棠、缪金源各一票。第二组,黄欣四票、谭鸣谦三票、区声白一票。第三组 陈公博三票、徐恭典二票、丘昭文、朱云光、来焕文各一票。第四组 严显扬二票、杨亮功、章韫昭、杨立诚、易道尊、倪世积、罗汝荣、翟俊千 各一票。故曹杰为第一组主干。黄欣当选为第二组主干。陈公博当选为第三组主干。严显扬当选为第四主干。” [6]3月14日,新闻学研究会召开各主干谈话会,决定《新闻周刊》“春假后出版”,并进行了工作分工。周刊主任徐宝璜,新闻部主干陈公博,评论部主干黄欣,翻译部主干严显扬,通信部主干曹杰。[7]各组主干名单的公布,为《新闻周刊》的出版提供了组织力量保证;出版时间的确定,标志着《新闻周刊》的创办进入实质性阶段。

  3月22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又添喜事。该会以前的办事机关是《北京大学日刊》编辑处,现在则有了自己专门的办公场所——文科第二层二号,且研究地点也固定下来,为文科第三十四教室。新闻学研究会办公场所的确定,为《新闻周刊》的创办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后来也成为周刊编辑处。

  3月25日,徐宝璜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致学余俱乐部函》,请辞交际干事一职。“学余俱乐部诸公大鉴:璜素不长于交际,且担任校事,自觉已重。谨辞交际干事一职,请以次多数升补,敬此顺颂!大安!” [7]表面看,徐宝璜是因为自己事务繁忙,因此辞去该职;其深层原因是:他已经担任《新闻周刊》主任,正准备集中精力忙于筹办周刊。

  新闻学研究会经过近半年活动,在北京大学及校外具有了一定知名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京中小联合第二次运动会即将于4月1日召开,该会新闻股负责人李阐初特意光临新闻学研究会,“敦请本会会员襄助”,希望会员们报名担任新闻股员,负责报道运动会消息。运动会新闻股的盛情邀请,让新闻学研究会会员备受鼓舞,也认识到创办周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紧筹办《新闻周刊》。 4月12日,由于“严显扬君因事辞职”,《新闻周刊》翻译部人员进行了改选,选举结果为:“翟俊千得三票,杨立诚君得二票,罗汝荣、张廷珍、易道尊三君各一票。” [8]翟俊千当选为翻译部主干。

  4月16日晚七时半,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文科第34教室,召开全体会员大会,决定立即出版会刊《新闻周刊》。于此,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新闻周刊》创刊出世,水到渠成。一方面,随着会务的发展,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产生了“增长会员新闻经验”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条件同时具备。当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不仅三位组织者具有丰富的办报经验,而且有些会员也具有丰富的办报经验,如陈公博来北大读书前,就曾在广州、香港两地从事了近十年的新闻事业工作。这就为《新闻周刊》的创办提供了人才保证。另外,当时的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活动异常丰富,各种学会和报刊林立。《新青年》、《国民》、《新潮》、《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等,都为《新闻周刊》的创刊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万事俱备之后,《北京大学日刊》于1919年4月19日在第一版发布了“《<新闻周刊>出版预告》,宣布《新闻周刊》于第二天将出版。 “一、乃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二、对于一周之新闻,为系统之记载,下公允之评论。三、本星期日(二十日)出版,由文理两科号房零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