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早期新闻人的地位:姚公鹤的“江浙无赖文人”说辨析
发布时间:2020-08-11 16:32:01 点击次数:291
姚公鹤著作中“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一语,据称是左宗棠评价《申报》用语,时常被用以证明早期新闻人地位低下。但这段话一是涉及抄袭,二是未完整准确地引用原文,断章取义,同左宗棠的原意并不符合,三是有关历史背景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本文详细考察了相关历史背景,提出对该材料应当重新审视其历史事实和背景,以免被误导。进而指出“早期新闻人地位低下”这样的判断,也是需要辩证分析的。
关键词:姚公鹤;左宗棠;新闻人;申报
【英文标题】Analysis on Yao Gonghe's Rogue Scholar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作者简介】涂鸣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上海 201620)。
【内容提要】姚公鹤著作中“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一语,据称是左宗棠评价《申报》用语,时常被用以证明早期新闻人地位低下。但这段话一是涉及抄袭,二是未完整准确地引用原文,断章取义,同左宗棠的原意并不符合,三是有关历史背景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本文详细考察了相关历史背景,提出对该材料应当重新审视其历史事实和背景,以免被误导。进而指出“早期新闻人地位低下”这样的判断,也是需要辩证分析的。
Yao Gonghe's works in the "Zhejiang rogue writers to newspapers as a dead end," a phrase said to be Zuo Zongtang's evaluation, have often been used to prove the low status of early journalists, but one source involved in this passage plagiarism, two is not complete and accurate reference to the original and the thir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wrong, this article examines in detail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material should be made to re-examine and interpret.
【关 键 词】姚公鹤 左宗棠 新闻人 申报 Yao Gonghe/Zuo Zongtang/journalist/the Shenbao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
长期以来,新闻史学界存在如下观点: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轫之初,记者地位低下,随着近代报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政论报纸的兴起,新闻从业者的地位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此观点所依据的史料,核心的一条是旧社会上海文人姚公鹤所著《上海报纸小史》一文中的一段话,称“昔左文襄在新疆,由胡雪岩介绍向洋商借款一千二百万,沪上报纸颇有非难……然文襄闻有反对者,即大怒不止,故其与友人书,有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之语,其轻视报界为何如。”[1]
姚公鹤这段话的来处,他自称是依据此前自己所著的《上海闲话》,该书出版于1917年,原文如下:“光绪初年,新疆用兵,左文襄倡议借用外债,此为中政府募集外债之始。委道员胡雪岩主其事。新闻传至沪上,西报略有讽议,谓借款募兵,非技之得,又有谓国际用兵,第三国不宜有所资助,此等论调,看似忠于为我,其实此次借款,划出若干为购买枪炮之需,债权者得两重利益,故得之者欣然,旁观者遂不免发为妬词也。及华字报稍稍登载,事为左所闻,左即致书某友云:江、浙文人无赖,以报馆主笔为其末路”。[2]姚公鹤将此观点以“上海报纸小史”之名,刊载于1917年的《东方杂志》第14卷6号之上,又同名刊载于当年的《小说月报》8卷1期上,此文被视为最早的中国新闻史专著,是时常被征引的材料,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到《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等,均毫不怀疑地转引。
但姚的材料并非独家,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也录有基本雷同的文字,在其书“度支类”下有“左文襄倡借洋债”一条,文字如下:“光绪初年,新疆用兵,左文襄公倡议借用洋债,此为政府募集外债之始,委道员胡光墉主其事。此事传至沪上,西报略有讽议,谓借债募兵,非技之得;又有谓国际用兵,第三国不宜有所资助。此等论调,看似忠于为我,其实此次借款,划出若干为购买枪炮之需,债权者得两重利益,故得之者欣然,旁观者遂不免发为妬词也。及华字报稍稍登载,事为左所闻,左即致书某友云:‘江浙文人无赖,以报馆主笔为其末路。’[3]由此可见两人中,必有一人为抄袭,而徐珂的书早在1917年以前业已编好,其为书付之印刷所做的序言就写于1916年,可见之于徐珂本人为《清稗类钞》所做的序言,那么这段被广泛转引的文字,出处一直有误。
而此材料仍然并不可靠,原因如下:其一,光绪初年为1870年代,该文转述30多年前往事,是否真的可信尚存疑;其二,有关左宗棠的这则材料,并没有标明其他第一手材料辅证,孤证是史学研究应当尽量避免的情况,若没有进一步论据,则此史料的效力就值得怀疑;其三,即使左宗棠真有相关言论,若没有前后文语境,仅凭单独的这段话,难免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因此本文将谈论三个问题,一是此语是否确切如实?二是相关历史背景如何?三是此材料是否反映了当时记者地位低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