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导购 > 《八路军军政杂志》补白对“论持久战”思想的传播

《八路军军政杂志》补白对“论持久战”思想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0-08-11 16:32:01 点击次数:319

《八路军军政杂志》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创办的一份军队政治刊物,在杂志的补白设置中,杂志遵循了毛泽东主席“论持久战”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框架进行编排,同时还使用了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仅将杂志空白版面“变废为宝”,更贯彻了杂志社的立场,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信心。

关键词:补白;八路军军政杂志;持久战;传播;日本

  【内容摘要】《八路军军政杂志》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创办的一份军队政治刊物,在杂志的补白设置中,杂志遵循了毛泽东主席“论持久战”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框架进行编排,同时还使用了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仅将杂志空白版面“变废为宝”,更贯彻了杂志社的立场,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的信心。

  【关 键 词】补白 八路军军政杂志 论持久战

  补白是为了克服文章排版后留下的版面空白而填充的短文,多则几百字,少则数十字。许多编辑与学者都认为,补白的使用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刊物的信息量,也可以使版面设计易于阅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编辑工作人员的劳动,好的补白还可以起到“升华作者的思想,深化文章的文化内涵”作用。归根到底,设不设置补白是一个意识问题,“如果一种期刊的编辑人员有补白的意识,那么即使版面的空白很小,也会设上补白;反之,即使有很大空白版面,也会任其空白。”[1]

  谈到补白的使用艺术,就不得不提及我党创办的一些早期刊物。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纸张、油墨等物资都相对短缺,版面的充分利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翻阅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油印、石印刊物,它们对补白的使用早已炉火纯青,其中以《八路军军政杂志》为最。《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八路军总政治部1939年1月在延安创办的一份刊物,由毛泽东、王稼祥、萧劲光、萧向荣、郭化若任编委,至1942年3月停刊共发行39期。毛泽东主席在杂志《发刊词》中曾写道“当抗日战争向着新阶段发展的时候,八路军同人出版这个《军政杂志》,其意义是明显的: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供给抗战友军与抗战人民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材料” [2],并为杂志题词“停止敌人的进攻,准备我们的反攻”。

  在《八路军军政杂志》总共发行的39期杂志中,经笔者初步统计,共发表各类补白265篇,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杂志版面。这些补白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编辑与读者互动的窗口,发布杂志价格变动、勘误更正等有关信息,刊发如抗大、西北青年救亡联合会等根据地机关团体的启事,刊登延安其他刊物书籍如《中国青年》、《前线画报》、《陕甘宁边区实录》等的出版预告,同时还不时发布“代邮”、“代电”信息,帮助失去联系的前线战士亲属恢复通讯。另一类主要是对国内外时事新闻的简短介绍,其中描述国内情况的有85条,介绍苏联国内情况的有39条,日本与日伪新闻的有31条,国际其他国家动态的37条,有助于杂志读者了解国内外政治、军事的实时动态。仔细研究这些补白不难发现,特别在涉及日本新闻的补白设置时,杂志遵循了“论持久战”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框架进行编排,同时还使用了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文以《八路军军政杂志》补白中的涉日新闻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其主要内容,从而深入挖掘这些补白的传播框架及其对“论持久战”思想传播的贡献,并简要分析了杂志在补白使用中的一些技巧。

  一、 反对投降主义,描述日本的残暴统治与狼子野心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进行“不求扩大”的宣传,并积极拉拢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将领,投降主义的言辞一时间充斥于国内政界、媒体。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他们的所谓‘不求扩大’的宣传,不过是掩护其进攻的烟幕弹。”“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 [3]

  因此,杂志的补白中主要摘录了反对投降主义思潮的新闻。一是揭露日本侵华的真正目的,就是“永占我土”、“灭亡我国”。杂志先后写了5篇相关补白,如1939年12月发表在89页题为《敌寇灭亡我国的毒计》补白中,杂志摘录了日本联席会议关于“沦陷区域华人大企业全部没收,小企业实行合并;开发资源,供给在华陆军需要,及统制军需原料”等十二条决议。随后杂志又发表《敌国永占我土 大量移民来华》、《敌寇在侵华战争中议会通过的军费》、《日寇预算超过百亿元》3篇补白,通过军费开支与移民来华的数字指出日寇实际之目的。在另一篇补白,1942年2月刊54页下方《敌寇在侵华战争中议会通过的军费》一文中,通过记录日本71届-79届临时议会通过的军费总数的变化(如1937年7月日本军费为5亿日元,1937年9月修改为22.2亿日元,1938年增长为48.5亿日元,1941年增长为58.8亿日元,1942年翻番,军费达到180亿日元),这些数据强调了日本的军事扩张并没有缩减,相反扩张强度大幅增加。此外,编辑又在1940年6月刊65页的补白《日本为什么觊觎荷属东印度》中,举了东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亚一带)遭受日本入侵的例子,指明了日军入侵异国,进行扩张的狼子野心。二是描述日军的残暴统治,当时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杂志主编萧向荣发现,在远离敌人的广大后方,“群众中的太平观念比较浓厚”,“民主失败主义与投降主义的论调”更为普遍,“因此,我们的宣传工作的重心便放在暴露敌人的兽行”之上[4],所以杂志陆续插入了《魔鬼通知下的南京——四十八万人被毒化》、《日军压榨下的朝鲜民众》、《日寇统治下的东北同胞》等补白,列举大量的实际事例,以强化群众对日寇的反战意识,达到动员后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