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与共和国建立初期的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11 16:32:01 点击次数:228
2009年10月,是我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范长江诞辰100周年。但无论如何,范长江在人民日报的两年多时间里为探寻党报工作规律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今天仍然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与怀念。
关键词:范长江;人民日报;工作;党报;编委会
2009年10月,是我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范长江诞辰100周年。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记者身份,独自前往西南与西北大片地区旅行采访,沿途写出大量旅行通讯,真实地向国人首次披露了红军长征的壮举,反映了西部地区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实。他此行采写并发表的新闻作品,成为烩炽人口的名篇,至今还为人们传颂。他在新闻记者经历中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仍被当今中国新闻界视为楷模。然而,范长江新闻生涯的最后一段历程,也就是1950年初至1952年年中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期间,为党报工作做出的许多创造性贡献,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鲜为人知。在范长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重新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探寻这位新闻名家在共和国建立初期的不懈追求,对于完整地了解与把握他的新闻道路及其经验教训,探寻党的新闻工作的内在规律,把党报改革继续推向前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受命于“大转变”的关键之时
1949年3月15日,随着中共中央进入北平,作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的人民日报社也从河北迁入这个古都。当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原社长张磐石任副社长,邓拓任总编辑。《人民日报》由此开始了由区域性党报向党中央领导的全国性报纸的转变。
自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报》由过去的4版改为一张半,即对开4版,另附一份4开4版可以单独订阅的《北平新闻》。同年8月8日,又由一张半改为6版,《北平新闻》同时停刊,转向重点报道全党与全国的工作。进城伊始的人民日报,虽然拥有100余名从解放区来的业务干部与党政干部,但大家对于新的工作环境比较陌生,对于如何从事全国性的报道工作缺少办法、心中无数。此时的《人民日报》,各版之间内容交叉,眉目不清,显得缺少章法。过去在解放区发展的7000多名通讯员,进城后很快就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失去了联系;在北平新发展的为数不多的通讯员,多数还是学校学生及机关干部,稿源因此十分匮乏,甚至闹起了稿荒。报纸常常把机关文告或机关学校工作总结直接拿来填充版面。重要新闻主要依赖新华社提供,常常陷入来什么登什么,或到了晚间,还不清楚当天有哪些重要稿件需要刊登的被动局面。遇到重大事件,本报记者一轰而上;不少日常报道又时常无人问津。
从1949年8月至11月,人民日报编委会多次开会讨论本报的定型化问题,初步确定一版为政治要闻;二版以经济建设为主,少数刊登各地通讯;三版刊登国际新闻;四版内容没有确定,有文教新闻、北京新闻或华北新闻几种方案。五版是专刊;六版刊登文艺、苏联研究等内容的稿件。而对于整个报纸的编辑方针、版面形式及风格等,编委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意见。
在此期间,尽管报社上下殚精竭虑,但报纸的内容与形式均与党中央及广大读者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不断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及读者的批评。当时人民日报的记者与编辑多数是从根据地来的,过去在农村或山区,交通与通讯不便,时间观念普遍淡薄,除了战争、生产、教育三件大事,其他的事情基本可以不作报道。进入城市以后,报道内容有了很大变化,可是老的工作习惯没有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新闻时效性的观念不强。例如采写首次政协代表的访问记时,文章发表比上海《大公报》晚了一个星期。同样是文字竖排的版面,《大公报》标题文字简短醒目,而且在刊登重要消息时不惜版面突出处理,显得十分抢眼。而《人民日报》做标题时由于片面要求内容完整,结果字数过多,字号偏小,显得不够突出;刊登重要消息时,按照过去惯例,对于其放在哪个版,放几栏题,都有明确限制,这样一来反而显得缺乏重点。毛泽东同志对此是不满意的,曾经明确指出要《人民日报》多学学《大公报》。分管人民日报的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胡乔木也多次指出,《人民日报》的版面不好,值得注意。总编辑邓拓也在编委会上表示,《大公报》标题醒目,版面美观,单元清楚,许多地方值得学习,需要经常研究比较。
令人民日报工作人员感到压力更大的,是此时的报纸上常常出现重大差错,有的差错甚至惊动了中央上层领导。例如1949年9月22日一版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发表时误将苏联国旗当作新中国的国旗放在题头上。9月29日,一版刊登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时,将歌词“最后的吼声”误登为“最大的吼声”。而在刊登新公布的国旗时,在国旗的一角错误地出现了黄边。刊登领袖照片时,按照过去惯例,把斯大林的照片放在毛泽东照片的前边,而没有考虑到毛主席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首,理应放在前面。在刊登各民主党派的活动与贺电时,也在版面安排上表现出轻视民主党派地位的问题。还有一次在刊登新华社稿件时,原稿把“国家主席”误写成“政府委员会主席”,本报编辑没能识别与纠正,由此酿成大错。
对于此类差错,中央严辞批评,毛泽东甚至提出要追究与处分有关责任人,这使报社编委会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编委会为此多次开会作出检讨,认识到本报进城后开始从地方性转向全国性,但是大多数同志表现了狭隘的地方观点与经验主义,不懂得党报是向全国人民说话,表现出了缺乏国家观念、缺乏代表国家宣传的思想。没有意识到我们党是领导全国掌握政权的党,因而党报的地位就与过去大不相同了。邓拓在编委会上检查说,“这些错误暴露了我们的弱点,说明我们在政治上不健全。”
此时,人民日报领导层已经清楚认识到,本报和全国形势一样,正处在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其基本特点之一是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对于报纸工作来说,过去在农村形成的许多制度与办法已经不适用了,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完全适合于城市工作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制度。面对如此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主持人民日报全面工作的总编辑邓拓明显地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尤其是觉得自己难以胜任与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沟通,于是代表编委会请求中央派出得力领导(最好是一位中央委员)前来人民日报主政。
1949年年底,中央决定胡乔木不再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但仍然分管人民日报工作;副社长张磐石调到华北局任副书记;决定调范长江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任副社长并继续担任总编辑。
范长江此时正在上海解放日报社长任上,调他前来人民日报主政,可谓众望所归。时年41岁的范长江,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对他都是熟悉的,而且他是因为给《大公报》采写旅行通讯而声名远播的,这在当时党内上上下下都希望在党报工作中学习借鉴《大公报》办报经验的氛围中,重用范长江到党中央机关报一把手的位置上,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而此时的范长江,对于人民日报其实并不陌生。1949年1月,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的范长江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出发,作为“新闻先遣队”负责人之一,参加接管北平新闻报业。他于1月31日进入北平,担任新创刊的《人民日报?北平版》总编辑。这张报纸作为北平市委机关报,实际上是当时仍在平山出版的《人民日报》的姊妹版。
1949年3月15日,平山《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并继续出报,《人民日报·北平版》遂停刊,范长江即离北平南下,随同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进入上海接收那里的新闻报业,随后担任新创刊的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社社长。
1949年12月间,接到调令的范长江即来过一次人民日报,了解情况。1950年1月,他正式走马上任。这时的范长江,刚过不惑之年,精力旺盛,信心很足。人民日报编委会其他成员此时也大多30岁出头,工作热情十分高涨。新组成的报社编委会信心满满,决心把《人民日报》办出一个新模样,让党中央满意,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