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深度评测 > 近代新型传播媒介所催生的“思想界”

近代新型传播媒介所催生的“思想界”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10 点击次数:289

近代“新型传播媒介”对历史的塑造,近些年已得到中外史家的高度重视。所谓“新型媒介”,不仅指印刷书刊,还包括影响信息传播的新事物及新技术。这些媒介的出现,既改变了近代历史的图景,还将近代世界的信息更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关键词:新闻传播史;新型传播媒介;思想界;新型媒介;近代历史

  近代“新型传播媒介”对历史的塑造,近些年已得到中外史家的高度重视。所谓“新型媒介”,不仅指印刷书刊,还包括影响信息传播的新事物及新技术。这些媒介的出现,既改变了近代历史的图景,还将近代世界的信息更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新型传播媒介所塑造的“近代历史”

  晚清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曾以这样的方式描绘英国“报馆初行”时的情形;“轮船、轮车、电报,皆能通不通者而使之通,然恐未能家喻而户晓也,则报馆尚焉”。这里旨在表彰“新闻纸”的意义,同时也肯定了交通工具的作用,指明新闻纸“皆由轮船轮车,包封寄递”。交通条件发生改变,使报章传递新闻的效力逐步得以提升。此亦说明,印刷技术之外,不可忽视信息传播效率的改变。

  信息传播技术的改变,此一时期最值得重视的当是“电报”。为使信息更为快捷传递,1872年发刊的《申报》做出不少努力。1882年10月25日登载的《壬午科顺天乡试题名录》这则信息,“附识”就有这样的说明:“北闱于十三日黎明发榜,天津离京城约三百里,而题名录竟于早八点钟到津,随将江浙皖三省之中式者由电局传至上海,其神速实得未曾有。”顺天乡试的结果发榜仅一日就在上海刊出,是过去难以想象的。而邮政事业也同样为报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902年赫德在一份报告中即说明“推广邮政”所取得的成效:“综计已开之总分局几及三百余处,或于省会要区,或于府、厅、州、县,均系栉比而设,节节通灵,数年以来,成效昭著。”

  因为技术的进步,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报章展现出不同的意义。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时人物”,在林则徐、魏源那里,尚未有办报之举,但已建立起单向度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中文世界初创的一些报章,基于“中外通”的诉求,大量汲取外国报章之信息。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就安排了这样一些内容:“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实际上,采辑其他报章的文字,包括西文、东文报刊及国内报刊,乃晚清报章普遍的形式。1904年发行的《东方杂志》,有着“杂志的杂志”之誉,除广辑新闻外,还选录各种官民报刊之“名论要件”,期望能实现“内地人士无力遍阅各报者,得此亦足周知中外近事”。凡此,皆说明新事物的出现与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到信息的保存;相应的,近代历史的“存留物”也因此具有不同于其他时段的特质。

  作为“场域”的“思想界”:新型媒介与读书人

  报章作用于社会的方式逐步深化,其直接的后果即是催生了“思想界”。《申报》发刊50年之际曾出版《最近之五十年》一书,其中即言及:“小小一新闻纸,五十年间,思想界、物质界之进化,于是乎见焉;人心风俗之厚薄,与夫社会生活程度之高下,于是乎征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晚清所形成的“思想界”也有别于以往。作为汉语新词,“思想界”及其他“界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不仅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也构成“亚文化圈世界”逐步形成的重要标识。这其中,渐渐转变定位的报章,即建立起与国家—社会的关联,成为“合群”的主要载体。在这样一个舞台,不仅读书人参与其中,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情形,而且,“公众”也加入进来。相应的,“思想界”也构成复杂的“场域”:从写作到出版,从印刷到流通,从销售到阅读,即涉及由作者、出版者、读者所构成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