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绿萍:四川新闻教育的发轫、鼎盛与缩退
发布时间:2020-10-09 15:03:52 点击次数:159
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新闻教育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新闻教育的特点。这为研究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料,其中新闻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均值得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四川新闻教育;发轫;鼎盛;缩退
【作者简介】王绿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四川地方新闻史研究(成都 610065)。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新闻教育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新闻教育的特点。这为研究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料,其中新闻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均值得研究和借鉴。
【关 键 词】四川新闻教育;发轫;鼎盛;缩退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四川的新闻教育起步较晚,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内地大批高等院校迁川,四川的新闻教育出现飞跃式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许多院校北迁,新闻教育又出现缩退。从发轫到缩退,跌宕起伏,有其发展特色。
一、四川新闻教育的发轫
四川新闻教育首先从成都开始。1926年,四川法政专门学校开设新闻学课程,由陈铭德主讲,每周授课两小时,成为政、经、法各科学生的必修课,一学期听讲者约五六十人。另外,成都宾萌公学也增设有新闻方面的课,每周两小时。两校还把授课内容编成讲义。1936年,成都民众教育馆及青年会特设新闻班,由《新新新闻》的黄绍颜主讲。这些新闻教学不具规模,且教学简单,但却是成都新闻教育的发端,显示社会对新闻教育已开始注意。
在重庆,1929年9月,重庆高级中学校附设重庆新闻研究所,招正生30人,附学10人,学制3个月,专门研究新闻学,聘请《新蜀报》总编辑王白与、吕翰初、傅圣希具体主持,由杨丙初讲采访,谢明霄讲标题制作,王鳌溪讲编辑,陈锦帆讲广告,还邀请汉口《湖北民国日报》总编辑周开庆作题为《中国新闻事业落后之原因及其出路》的演讲,这就是重庆最早的新闻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定重庆为“陪都”,四川自此成为抗日的大后方。随着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机构、文化单位、各类学校、社团、报馆等大批涌入,四川的文化和教育领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当时四川有“文化四坝”,即重庆的沙坪坝、北碚的夏坝、江津的白沙坝、成都的华西坝,都是内迁院校的聚集地。四川的新闻事业也出现了以成、渝为中心,全省遍地开花的格局。在成、渝两地,集中了全国各界一流的高校大师、名人、专家、教授、学者,此时是四川新闻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