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曲艺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与传承:基于对华阴老腔戏班的田野调查
发布时间:2020-10-09 14:54:25 点击次数:174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华阴老腔近年来蜚声海内外。从一个濒临消亡的地方戏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点保护,华阴老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播模式。在政府扶植、媒体宣传等因素的作用下,老腔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其发展前景与传承情况尚不乐观。本文以华阴老腔戏班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华阴老腔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老腔;传播;传承
【作者简介】杨奇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华阴老腔近年来蜚声海内外。从一个濒临消亡的地方戏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点保护,华阴老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播模式。在政府扶植、媒体宣传等因素的作用下,老腔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其发展前景与传承情况尚不乐观。本文以华阴老腔戏班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华阴老腔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 键 词】老腔;传播;传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曲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赖于戏班组织,对于老腔这样的“小众”地方戏来说,戏班组织对于老腔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意义重大。笔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到老腔发源地华阴双泉村进行调研。老腔戏班作为众多植根于广大农村中的乡村戏班的代表,其表演特征、运作机制、传承规律、历史演化也反映出了乡村戏班的一些共性特点。
一、地方曲艺文化的研究现状
(一)戏班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戏班作为一种组织,是具体戏曲文化传播、传承的主体。在梳理相关文献后,笔者将近现代对戏班研究的著作和主要理论贡献整理为如下表格:
21世纪以来,人类学视野下的戏班研究改变了长期以来戏曲研究自上而下的精英视角,开始从底层、大众和草根的视角,关注戏曲的民间生存状态及其与宗教祭祀和乡俗礼仪的关系,为传统的戏曲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9]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对戏班研究进行历史梳理和现状描述是学者研究的主要思路。然而,现有对戏班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史料研究,多呈现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维度的特点,忽略了对戏班作为组织形态的研究。第二,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地理单元内的戏班进行研究,缺少对于戏班组织运作共性特征的把握和分析。第三,现有的研究侧重于戏曲曲目本身和戏班的运作,忽视了戏班组织在传播和传承戏曲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目前,较少有以传播学视角对戏班进行研究的成果。
(二)老腔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老腔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目前,将老腔视为一种文化形态而非单纯戏曲曲目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媒体加大了对老腔的报道力度,这使得原本“小众”的老腔艺术走向了大众视野。但是,现有媒体报道多偏重于老腔的艺术形象呈现。总体来说,报道内容多为感性的素材,且集中反映的是老腔作为一种戏曲的存在状态。老腔作为一种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和传承路径,而这一点尚未被更多的学者所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老腔戏班及老腔艺术进行史料收集和整理,并在历史演化的大背景下对近年来的老腔发展状况进行记录。本研究试图对老腔文化进行描述和阐释,并在对老腔戏班研究的基础上对老腔文化的传播及传承现状、模式、路径等内容进行总结。
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老腔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进行描述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