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举谣言”考辨

“举谣言”考辨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09 点击次数:201

在汉代, “谣言”一词是指民间传唱的,没有乐器伴奏的韵文,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谣、歌谣。在汉代史籍中,与“谣言”一词意义接近的,还有谣、谚、语、歌谣、风谣、谣俗、谣讴等。

关键词:谣言;歌谣;三公;皇帝;范晔

  在汉代, “谣言”一词是指民间传唱的,没有乐器伴奏的韵文,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谣、歌谣。 [1]在汉代史籍中,与“谣言”一词意义接近的,还有谣、谚、语、歌谣、风谣、谣俗、谣讴等。除引文外,下文一般统一使用“歌谣”一词。

  汉代是歌谣十分兴盛的一个时代。《汉书 ·韩延寿传》颜师古的注说:“谣俗谓闾里歌谣,政教善恶也”。(班固 ,1962:3210)《晋书 ·乐志》说:“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房玄龄 ,1974:716)东汉和帝时,侍御史何敞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希望皇帝派人 “听歌谣于路”。(范晔 ,1965:1033)可见,在汉代,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野外的道路上都有人吟唱歌谣,人们随处可以听到这些歌谣。

  汉代统治者对歌谣十分重视。在理论上,汉人将歌谣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西汉后期的李寻曾经说,执政者应该 “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观日月消息,候星辰行伍,揆山川变动,参人民谣俗,以制法度,考祸福。”(班固 ,1962:3180)就是说,执政者要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地震、洪水等灾异,以及民间歌谣制定法律政策。这是将歌谣与天文、地理这两个中国古人最为看重的因素并列了起来。类似的论述在汉代史籍中屡见不鲜。

  在实践上,汉代统治者把歌谣作为施政的重要依据。东汉光武帝 “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然建武、永平之间,吏事刻深,亟以歌谣单辞,转易守长。”(范晔 ,1965:2457)光武帝不仅把歌谣作为了解民间疾苦,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甚至仅凭一两个歌谣就撤换郡县长官。两汉,特别是东汉君臣以歌谣作为施政依据的事例,史籍中记载的还有很多。

  歌谣产生于民间,它需要经过特定的途径才能传播到朝廷和皇帝那里。在汉代,歌谣从民间传播到庙堂的渠道比较发达。其中,有与先秦的“采诗”、“遒人徇路”一脉相承的乐府、行风俗等自上而下的歌谣采集渠道;也有“举谣言”这种自下而上的渠道。这两个渠道之中,乐府的研究较多,意见较为统一; “举谣言”、“行风俗”的研究相对少一些。特别是“举谣言”,史料的记载以及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历来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分歧。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史料和理解的分析比较,厘清“举谣言”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