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新闻性与传播特点 ——以有关安史之乱的唐诗为例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09 点击次数:259
诗歌兼具文学和新闻的双重属性,具有今日新闻传播的性质与功能。本文以有关安史之乱的三首唐诗为例,分析诗歌是如何叙述抑或“报道”这个重大事件的。
关键词:唐诗;传播特点;安史之乱;传播;新闻传播
诗歌兼具文学和新闻的双重属性,具有今日新闻传播的性质与功能。本文以有关安史之乱的三首唐诗为例,分析诗歌是如何叙述抑或“报道”这个重大事件的。
安史之乱是唐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其发生时并没有现代认定的专业新闻传播活动,更多的是士人的传播活动,主要的传播手段有书信、著述、赋诗等。除了史书的记载,当时文人的诗作是较为全面、通俗、可信地记录(报道)这场动乱的资料。二者相辅相成,唐诗中所叙述之事大部分都可以在史书中找到依据,例如《旧唐书》《新唐书》等,而诗人们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也空前活跃。
唐诗的新闻性
1.元稹:《连昌宫词》。《连昌宫词》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通过一个老人之口叙述连昌宫的兴废变迁,反映了唐朝自唐玄宗至唐宪宗时期的兴衰,表现了人民对盛世的向往。
那么这首诗所述的历史事件是否真实呢?该诗主要有以下几个事件:姚崇、宋璟作宰相年间,四海升平;杨国忠和李林甫乱政,致使民不聊生;裴度平定吴蜀两地的藩镇叛乱,叛乱藩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被杀。查阅史书,这三件事均有记载。姚崇、宋璟年间的记载颇多,但最能体现他们功绩的当数《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记,如《资治通鉴》赞:“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史书中也不乏对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的记载,从中可窥见当时朝政之乱。如《旧唐书》记载:“林甫久典枢衡,天下威权,并归于己……有奏请,必先赂遗左右,伺察上旨,以固恩宠。”另外,裴度是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八《裴度传》中就有裴度平吴元济叛乱的记载,这足以证其真实性,以及这个事情的民心所向(始知有生之乐)。
该诗并非创作于安史之乱年间,但它试图反思安史之乱,从新闻学的角度看,它起到了完善新闻链的作用。老翁的视角写出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可类比于今日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诗人仿若记者,不仅进行了实地探访,还采访了当地居民,将他的话直接入诗,增加了诗篇或者说新闻作品的饱满度和可信度,记载更有“人情味”。
2.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春。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公元763年正月,乱军史朝义兵败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级投降,安史之乱结束。当时杜甫正携妻子流落四川梓州,长期过着动荡漂泊的生活,听到这一喜讯而作这首七律。在诗中,作者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和口吻道出了对战争结束的热切期盼和无限欣喜,呈现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