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中心”:电报网络与晚清政治的空间重构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08 点击次数:229
【内容提要】晚清电报进入、网络铺展及其嵌入政治传播的过程表明,新媒介与权力中心的再造,同时也是电报网络对驿传等旧媒介所建构、维系的空间与社会联系之网的重构。电报官方控制的体制促成了统治者军事政治信息传播的强化,但也引发了晚清在全球空间中的进一步边缘化、信息传播中心的分化,特别是从内部动摇了旧有时空观念支撑下的统治合法性。【关键词】电报网络再造中心晚清政治空间重构【作者】孙藜【简介】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研究团队成员,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关键词:电报;媒介;再造;网络;合法性;政治;信息传播中心;中国共同体;权力中心;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晚清电报进入、网络铺展及其嵌入政治传播的过程表明,新媒介与权力中心的再造,同时也是电报网络对驿传等旧媒介所建构、维系的空间与社会联系之网的重构。电报官方控制的体制促成了统治者军事政治信息传播的强化,但也引发了晚清在全球空间中的进一步边缘化、信息传播中心的分化,特别是从内部动摇了旧有时空观念支撑下的统治合法性。作为新式流动空间,电报与新式日报的联姻,更直接促成了“想象的中国共同体”出现。帝制王朝的终结象征着无论何种权力中心及其合法性的再造,都必须面对新媒介所型构的新的社会交往关系。
【关键词】 电报网络 再造中心 晚清政治 空间重构
【作者】 孙藜
【简介】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研究团队成员,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
引言:新媒介与时空感的变化
晚清五口通商之后,先是在上海与传教士合作译述,后为太平天国言祸逼走香港,却因此得以游历英伦、眼界大开的王韬,伴随着身体的流动,他的空间感也为之一变,且与新媒介紧密相连:
天时人事,皆由西北以至东南,故水必以轮舟,陆必以火车,捷必以电线,然后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①
毫无疑问,这位新型士大夫念念不忘的是“政治空间”。虽处江湖之远,忧的是“中州大势”。新媒介重塑了时空,“轮舟所指,百日可遍于地球”,“历环瀛之远,视万里犹如咫尺”,于是,“国无远近,皆得与我为邻”,甚至“骎骎乎几有与中国鼎立之势,而似乎春秋时之列国”。
对王韬们而言,早期“全球化”的体验蕴含着特定时代的切肤之痛:这是“不得不然”的“中国一变之道”。不得不变,首先是因为危机变了,所谓“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原来“我中朝素严海禁,闭关自守,不勤远略”,“以故天下有事,其危常系西北而不重东南”;而今“时异势殊”,天时人事都得面对“以大海为门户”的西方诸强国。
王韬的感受并非个案。
新语词即是新媒介,它中介、促成着人们时空感的变化。大体从19世纪中期开始,伴随从“夷”到“洋”的转换,“外洋”对“华夏”的全方位入侵,于日常新语汇中即可窥见。从“洋人”“洋行”到“洋楼”“洋文”,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心目中,“远洋”已开始在时空序列中找寻着新的等级排序。②由“夷务”变为“洋务”,晚清政治空间的重心转换,已预示了整个王朝秩序的动摇。
然而转换绝非王韬所见的那样简单。晚清时局的一大特点,就是边防海防往往同时紧张,也更难说有“全地球合为一家”式的乐观。而且,“由西北以至东南”横向空间的重心转换,显然还围绕着一个中心。
那么,此处关心的问题是,此种新媒介对晚清政治空间的重构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电报作为电子媒介源头,又是晚清自强运动中“经营最为成功”的一个项目,③当它的滴答声在晚清上空回响之际,帝制中国的政治“中心”和“边缘”因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说,“中心”在哪里,谁又在“边缘”?电报网络是如何叠加、嵌入并改造着既有权力版图的?它在横向与纵向上引发了政治联系的哪些变化?王韬所见的那些政治力量,包括他自己以创办报刊方式投身其中,彼此间在发生着怎样的拉扯与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