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百科 > 《时务报》与官方话语权的控制

《时务报》与官方话语权的控制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08 点击次数:390

内容提要:《时务报》是维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官方在《时务报》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值得关注。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对《时务报》的襄助为其赢得发展机遇,汪梁之争促使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官办《时务报》,开创了官方“管制”报刊的模式。戊戌政变后,后党掌握舆论主导权,清廷停办《时务报》,对其他报刊进行“规范化”管理。官方对《时务报》的管控,体现了清廷对政论报刊的重视与防范。关键词:晚清政府/维新报刊/《时务报》/话语权作者:蒋建国许高勇简介:蒋建国(1970-)。

关键词:时务报;报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方;蒋建国;张之洞;关键词;戊戌政变;技术史;规范化

  内容提要:《时务报》是维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刊,官方在《时务报》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值得关注。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对《时务报》的襄助为其赢得发展机遇,汪梁之争促使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官办《时务报》,开创了官方“管制”报刊的模式。戊戌政变后,后党掌握舆论主导权,清廷停办《时务报》,对其他报刊进行“规范化”管理。官方对《时务报》的管控,体现了清廷对政论报刊的重视与防范。

  关键词:晚清政府/维新报刊/《时务报》/话语权

  作者:蒋建国 许高勇

  简介:蒋建国(1970- ),男,湖南东安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闻史研究。 许高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NCET-12-0685)。

  

  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中,主流报刊一般分为商业报刊、同人报刊和党报[1]。总体上看,商业报刊以盈利为目的,与官方渊源不深。同人报刊因报人共同的理念而创办,颇受尊重。事实上,早期同人报刊因言论的需要,多“不谈政治”,但具有一定影响力后,多走向“议政”之路,官方基于舆论的需要,对一些同人报刊进行制度化管理,使其成为“政府喉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某些同人报刊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走上了官立化的道路。这一过程牵涉到各方势力,并与政局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方面,《时务报》是一个典型个案。《时务报》从自办到官办及停办的过程,既体现出官方与中国早期报刊的复杂关系,亦展示了官方对待舆论的矛盾心理。

  对于《时务报》的研究,学者在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报刊史等方面出现不同的成果,并形成政见不同、学术有异和管理矛盾三种不同的解释[2]。这对于认识报刊官立化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一般而言,帝制时代的邸报起着上通下达的作用,士人往往通过邸报知晓朝廷的政治动态和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在“威权主义”媒介理论中,邸报是王朝权威的体现,非议邸报的行径被视为非议“政体”。随着新式报刊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士人开始关注新式报刊的舆论作用,这是邸报难以比拟的。基于新报在舆论中所起的作用,一些封疆大吏或提供经济支持,或强化政治保障,使之朝着有利于官方的一面发展。也就是说,官方对新闻事业的或捧或压,是为其政治服务的[3]。本文试图通过对《时务报》官立化及停办过程的考察,探讨官方与早期政论报刊之间的关系。

  一、地方大员对《时务报》的襄助

  清代邸报作为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历代职官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等典籍中多有记载,其权威性也得到充分重视,张芾“非议”邸报遭咸丰帝斥责的事例多有援引,旨在说明邸报“政体”的重要性[4]。新报作为一种发端于传教士的大众传媒,在初创时期并未得到官方的关注。甲午战败,维新兴起,庶人清议,报刊作为清议的重要平台,开始为官方所瞩目,而《时务报》作为代表性的刊物,不仅成为思想纸的代名词,而且体现出政论报刊的制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