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与我国传媒的“特殊管理股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08 点击次数:589
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国有传媒因势而变,借力新媒体重塑话语权。特殊管理股的“金股”特征,不会改变国有传媒的属性。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由于新媒体资本的介入或本身就转化为新媒体,国有传媒职业化、系统化采集和发布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关键词:媒介融合;国有传媒;特殊管理股
【作者简介】王立亚,张春朗,深圳广电集团博士后工作站
【内容提要】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国有传媒因势而变,借力新媒体重塑话语权。特殊管理股的“金股”特征,不会改变国有传媒的属性。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由于新媒体资本的介入或本身就转化为新媒体,国有传媒职业化、系统化采集和发布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关 键 词】媒介融合;国有传媒;特殊管理股
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媒体,面对渐行深入的“媒介融合”,我国以国有传媒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环境,因新而变,以改革促进发展,提升国有传统媒体实力和影响力。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发布了《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4]15号),该《通知》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试点和股权激励试点”。
而此前,国家层面的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相关配套动作也已经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以来陆续出台,比如: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等等。
因此,当下探索“媒介融合”环境下国有传媒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既有它的理论意义,也特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媒的属性及新环境下的变革转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传媒事业是社会结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传媒事业的性质,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对传媒事业的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生产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我国当前的经济基础仍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我国的传媒事业,特别是国有传媒,尽管表现为多种形式存在,但仍然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它归全体人民所有,致力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挥着党、政府以及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
近年来,以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为基础的新媒体产业强势崛起,给国有传媒造成了一定冲击,既打破了国有传媒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垄断性,也彻底颠覆了很长时期以来公众获取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在集群效应和便利效应的带动下,市场资源加速向新媒体领域倾斜,国有传媒的出路就是必须变革和转型。
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传媒的变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整合产业资源
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媒介融合”的大势下,国有传媒的整合必须加速。因为国有传媒只有通过产业资源的整合与经营范围的延伸,才能提升其运营与盈利能力。
2013年,上海“解放”、“文新”两大报业集团整合重组而成为上海报业集团就是这方面的大胆尝试,2013年底,新成立的上海报业集团又推两大动作:一是推出新媒体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二是旗下《新闻晚报》2014年起休刊。国有传媒整合产业资源的步伐不会停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重组更是2014年国有传媒的大事,新文广已将上海有线、地面、IPTV、互联网、新媒体等传输渠道掌握在手中,这是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上海新文广将着力研究新兴信息传输通道下的业务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产业布局和业务创新,推进“媒介融合”以构建全媒体。
近一年多来,我国文化传媒领域的并购多达近60起,涉及金额近500亿元,其中包括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可以预见,在新一轮国资改革过程中,强势国有传媒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重组、并购、参股、自设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综合传媒经营,而具备跨地区、跨业务整合及资本运作能力的国有传媒企业将成为这一进程中的最大赢家。
2.市场化经营
国有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而实现市场化运作是保证其创新的质与量的“有机土壤”。在“媒介融合”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传媒的下一步改革将立足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新媒体的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形成国有传媒的市场化经营决策机制。
回顾我国国有传媒的改制历程,当初设置“集团”“总台”的时候,就是想让其成为兼顾社会与经济价值的特殊市场主体。但是,由于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在同一体制下的深度混合,尤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高度一致,使得国有传媒无法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而是历史性地成为了“半事业半企业”的过渡性事业法人。“国有传媒更进一步的市场化经营,需要治理结构调整,让渡出更多治理权给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来成倍放大国有传媒资产的融资和投资能力,用资本的逻辑和力量来确保国有传媒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3.“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全媒体构建
新媒体是传媒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开拓新媒体业务将是国有传媒企业在当前发展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从体制内诞生到“管办分离”,从“红头文件”逐步转向市场化道路,伴随着国家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无论是“被迫下海”还是“主动请缨”,国有传媒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新媒体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令媒介传播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改变了传媒产业的格局。新媒体不仅仅拥有“媒体”这一种属性,它更是一种被赋予了超出传统媒体功能的媒体形式。国有传媒必须依托新媒体的理念以及手段,直接参与、渗透到生产经营中去,以这一方式更加有效地提高媒体自身的附加值,并且这一价值也将远远超出转型后新媒体的范畴。
4.开拓新业务
开拓新业务是国有传媒主动求变,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这方面,国资控股参股传媒公司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本、渠道和政策优势,外资和民资也乐于与其合作。由此,国有传媒借用新业务和新市场,将逐步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和包袱。
纵观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传媒变革的几大方向,无疑给国有传媒的转企改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些对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改革无疑具有了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大环境。
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不会改变国有传媒的属性,只是要在国家掌控力之下,增强国有传媒的活力、发言权和影响力。
二、时代呼唤国有传媒的特殊管理股改革
1.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是国有传媒企业新时期改造的必然要求
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重要国有传媒股份制改造的重要要求,尤其在新媒体层出不穷和“媒介融合”不断深入的环境下,这种要求更显急迫。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包括传媒事业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行业经营性单位已经基本完成转企工作。
转企是很多国有传媒深化改革、走向市场的第一步,真正要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还必须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传媒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报业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广电集团(总台)、重点新闻网站等国有传媒企业,担负着更多舆论引导责任,尤其在应对新媒体冲击,通过股份制改造借力新媒体扩大话语权的过程中,国有传媒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主管主办制度,坚持正确经营方向,并依法掌握和行使对企业重大事项决策权、资产配置控制权、宣传业务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任免权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既是国有传媒适应新环境市场化生存发展,又是确保党和政府对重要国有传媒企业绝对控制力的有效方式。
2.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是国有传媒做大做强的必然之路
由于受文化企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传统体制的影响,很多国有传媒企业往往底子较薄、自有资金和固定资产较少,单凭自身积累很难迅速扩大规模实力,也无法满足发展新型传媒文化业态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更难以与境外跨国媒体集团相抗衡。
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国有传媒可以快速扬长避短,既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又牢牢掌握国有资本主导权,真正推动国有传媒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壮大,更好发挥其主流舆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