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发展是报刊亭存在的基本理由
发布时间:2020-08-11 16:27:07 点击次数:277
近年来,国内有关报刊亭存与废的争论屡次出现,也曾多次引发报刊亭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讨论,有人认为报刊亭占道经营影响交通,成了“杂货铺”。
关键词:报刊亭;报业发展;报刊;纸质媒体;城市文化
近年来,国内有关报刊亭存与废的争论屡次出现,也曾多次引发报刊亭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讨论,有人认为报刊亭占道经营影响交通,成了“杂货铺”;也有人认为报刊亭充当着人们精神食粮的“补给站”,是城市的文明驿站,在培育人们阅读习惯、提高国民阅读率、滋养城市文明、打造书香城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激,当下报刊亭仍有其存在价值毋庸置疑,但其作用也无须拔高。报刊亭的兴废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纸质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体自身的发展和变革才是吸引读者的核心。纸质媒体应当努力满足读者需求,使之对报刊保持较高阅读率,这才是报刊亭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
当下报刊亭功能的重新审视
报刊亭第一位的作用,是担当报刊及其他书籍的销售职责,方便公众购买报刊和书籍,评价报刊亭的文化传递功能,也必须考虑这一具象的职能,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对比今昔,人们不得不承认,报刊亭的销售功能已经明显衰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报刊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报刊亭作为沟通报刊与读者的重要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报刊的蓬勃发展。当时,报刊亭是读者购买报刊的重要渠道,成为城市阅读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其陡然消失,整个城市的阅读生态链就似乎发生“断裂”。但人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实情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崛起,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便捷、快速、碎片化的“无纸阅读”,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纸媒阅读人数下滑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纸媒发行终端的报刊亭,其实际承载的报刊销售功能也必然下降。
当然,报刊亭书报刊销售功能的衰退,并不意味着报刊亭彻底丧失了销售功能:一些不方便订阅报纸的人,可能仍会选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对于杂志和书籍而言,色彩鲜艳的图片、吸引眼球的广告等,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促进书刊的销售……
在具体销售职能下降的同时,当下报刊亭的文化符号功能却日渐上升。当前国内各地纷纷强调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在一座城市中,报刊亭、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是否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报刊亭没有理由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位”。
近来,国内诸多人士在论证报刊亭存在的合理性时反复指出,在巴黎、伦敦等世界大都市,报刊亭都作为文化载体保存下来,政府不仅允许它们存在,甚至还有意把它们打造成文化的象征。著名的巴黎卢浮宫门口就有报亭,而在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对面一条主干道的人行道上,同样突兀地立着一间报刊亭。有人基于国外的现状,诗意地写道:“倘若说下水道彰显着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报刊亭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唱诗班,读报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倡导与传播,清理报刊亭就是对城市文明的无声抹去。”这种说法过度渲染了报刊亭在文化传播、城市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国外的现实恰好说明报刊亭更多发挥的是文化符号的作用。
现实需求不大的报刊亭,在都市无法大规模发展,国内自然也不可能像几十年前那样报刊亭“遍地开花”,进行合理规划,使保留下来的报刊亭能正常运转是非常必要的,唯其如此,都市里的报刊亭才能真正保持生命力,而非只是一种“摆设”。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报刊亭,应当在功能上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即在原有报刊和书籍销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服务职能。这一公共设施的基础功能是报刊销售,同时借助其他收费服务项目等维持基本的经营,避免经济状况恶化而影响报刊亭的正常运转。笔者以为,目前国内一些地方采取的报刊销售“弃亭入店”模式,实际上使得报刊销售成为超市、商店的附加服务项目,背离了报刊亭存在的本原,因而难以被读者接受,销售状况自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