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程序报道仪式功能和信息传播的桥梁
发布时间:2020-08-27 16:51:37 点击次数:169
时政报道主要指对各项政务活动、政治会议、政策调整变动以及与政治相关的重大经济、社会、文化事件的报道。
关键词:传播;仪式;信息传播;桥梁;受众
党报程序报道的仪式功能
时政报道主要指对各项政务活动、政治会议、政策调整变动以及与政治相关的重大经济、社会、文化事件的报道。其中报道频率最高的,也被各级党报视为时政报道中核心产品的,则是对主要领导以及相关党政部门的政务工作、政治会议、考察调研活动等的报道,一般被称之为程序报道,往往占据了报纸重要和突出的版面位置。
程序报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主要以消息形式呈现,结构和逻辑顺序上相对固定,且按照党报层级层层自下而上比对参照,表述方式和写作风格较为严肃并追求精炼、准确,篇幅方面自中央“八项规定”对新闻报道进行规范后,受到了严格控制。同时,在采写中尤为重视政治考量,如领导名单的排序、表述上符合相关政策及规定等。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在其题为《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的文章中,提到了区分于对传播最主流理解方式“信息传递观”之外的另一种传播观,即“仪式观”,将读报等传播行为比作弥撒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即传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世界提供了整体的形式、秩序和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对这种特性进行过阐述,他认为仪式性的传播具有由某种类型化的和重复的符号体系构成,并且发挥着凝聚共识和维系共同体功能的特性。
不难发现,程序报道中相对固定的呈现形式、结构和逻辑顺序、表述方式和写作风格及篇幅都具有“类型化”和“重复”的符号特性,或者说是某种“惯例性”。正如凯瑞在文章中引述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对仪式观视角下传播行为的描述:许多传播模式本身变成了社会惯例,对他人的态度、某种称呼方式、某种语调和风格都具体反映在这些惯例中,使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即通过传播生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默会(tacit)的社会惯例,而这种生成过程则需要将特定的传播行为不断反复从而形成。
基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程序报道中的主角——各级党政领导以及党政部门作为人民群众公权力的赋予方和对上级领导、部门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方,如何行使公权力,开展的工作、做出的努力是否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福祉,相当程度上是通过程序报道——这个独一无二的新闻窗口——在受众的认知中来构建的。而受众群体的心目中,通过程序报道构建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也与他们对党政领导和部门的信心、支持度,各项事业的认识、评价和参与热情直接相关。
从这层意义上看,程序报道符合作为仪式的传播的特性:以一整套相对稳定的符号或惯例,以较高频率重复影响和构建着人们对党政领导及其代表着公共事务的认知和理解,也将对人们的行动产生不同程度的指导性影响。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从前述的理论视角审视,程序报道的仪式功能是服务于正确舆论导向这一要求的实现途径,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