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测评 > 媒介消极暗示的影响、成因及反思

媒介消极暗示的影响、成因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27 16:51:35 点击次数:170

大众传播媒介每日提供丰富的信息,媒介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深。

关键词:媒介;影响;成因;受众;反思

  ● 房继茹

  大众传播媒介每日提供丰富的信息,媒介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深。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消极暗示这种负面效果,受众不是从正面理解和把握事实,反而从中吸取“教训”,强化与媒介期待相反的观念,媒介传播本身的问题值得反思。

  媒介消极暗示的概念、表现及影响

  1.概念。北美媒介环境学核心的理论命题之一“媒介偏向”是本文探讨媒介消极暗示的理论基础,“媒介偏向”理论阐释了“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并进一步指出:“每一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征和符号特征都带有一套偏向(bias)。”①这种偏向以暗示的方式作用于受众。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②媒介在选择组织事实材料进行报道的过程中,是隐含着一定价值倾向的,但这种价值倾向性会被受众从相反的角度理解,同时其他干扰因素也在起作用。

  2.表现。2006年南京“彭宇案”中,做好事反被诬,媒介报道后引起舆论强烈反弹,是媒介消极暗示的典型表现。在“彭宇案”一审判词中,法官宣称“没有人会多做事情帮助一位陌生人是一个常识”,随即引起社会一片哗然。既然做好事倒霉,那就不如莫管闲事,社会冷漠由此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在“小悦悦事件”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曾对4065人进行在线调查,在受访者眼中,“南京‘彭宇案’等案例的报道暗示公众做好事可能会吃亏”占65.7%。媒介报道突出呈现做好事的成本,将“扶老人被讹”炒作成新闻热点,因此,“天津许云鹤案”、“重庆万鑫案”等类似事件相继发生,各地不同版本的“彭宇案”纷纷涌现,给社会留下“做好事会被讹”的印象。

  3.影响。通过网上搜索,笔者搜集了近年来与“彭宇案”相似的典型案例。综观历年来关于类似“彭宇案”的新闻报道(见下页表),新闻媒介将新闻事实传达给受众,并未教导受众不去救助他人,但受众的反应除了谴责讹诈者之外,就是冷漠置之,将他人被讹的遭遇输入自己的大脑,形成前车之鉴似的教训,不断强化明哲保身的冷漠观念。

  媒介消极暗示的多元表现,使得媒介消极暗示的传播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无法预测。随着媒介化社会进程的加速,尤其是网络发展带来的人的媒介化,人们被卷入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现场”,媒介中的消极暗示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