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论语》的传播智慧:一种比较视野

《论语》的传播智慧:一种比较视野

发布时间:2020-08-27 16:51:35 点击次数:168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其中蕴含的传播思想已为学界认知( Cheng , 1987 。

关键词:论语;传播;智慧;孔子;柏拉图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其中蕴含的传播思想已为学界认知(Cheng,1987;吴予敏,1988;朱传誉,1988),但这种认知偏重宏观而失之微观,偏重于道德概念而失之于传播智慧的发掘,偏重纯粹的中国视野而失之于比较视野,这就使得《论语》难以成为在人类传播实践层面可以分享的智慧。

  《论语》的传播智慧围绕“仁”展开。“仁”的基本内容是相亲、相敬、相爱,其展开的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论语》里没有与“communication”相对应的词,但其中所讲的“传”、“言”、“交”、“风”、“察”、“观”等从不同层面触及了符号、言语、理解、互动、关系、影响等涵义,呈现了中国式的传播智慧。本文试图在文本与语境理解的基础上,以古希腊的经典文本为参照,在比较中呈现《论语》的传播智慧,建构中西方传播智慧的对话关系。  

  一、对话的智慧: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

  传播是以符号言语交换思想或观念,也是我们理解他人,并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的过程。对话是言语交流和符号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对话中,人们言说、聆听、观察、反馈,是人们互相影响,相互理解的重要方式。《论语》的500余章是孔子与弟子对话的结果,直接以对话形式出现的有140余处。同古希腊苏格拉和柏拉图的对话相比,《论语》中的对话篇幅短,回合少。单回合对话有70余次,超过三个来回的非常有限。对话以“仁”为主题,涉及“礼”、“政”、“君子”等内容。对话的参与者有孔子、孔门弟子、君卿大夫、朋友,隐士等。在对话中,孔子一方面传播“仁”的价值,让他人接受“仁”的精神以及相关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指导他人践行“仁”。

  孔子对话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在对话中,孔子较少通过逻辑推导和理性劝服来传播价值,而是以对话指引人们去体会生活、反思生活,从中获得启发。人们需要在对话中或对话后“反求诸己”才能有所领悟。对话的功能是开启一个理解和领悟的契机,而非以严密的论证直接显现传播的内容,说服对方接受。这一过程不是纯粹的理性思辨,情感等因素也会参与进来,追求“心安理得”,“合情合理”,“通情达理”的精神境界。最能体现这种方式的对话当属《论语·阳货》章中关于“三年之丧”的问答。在对话中,宰我认为守孝三年会导致礼乐崩坏,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孔子不同意宰我的观点。但孔子没有寻找宰我推论的漏洞,没有例举守孝三年的重要性,也没有以理性辩论的方式进行反驳,而是问宰我在情感上安宁与否。这个过程需要人“扪心自问”,并调动回忆,释放情感,进行对比。孔子在问完安与不安后,举出了君子在服丧期间的恰当表现和幼儿需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两点,来帮助对话的参与者领悟“守丧”,即践行仁的价值所在。如果对话的参与者仍无动于衷,无所领悟,多余的言辞也就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