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市场 > 国际传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27 16:51:33 点击次数:99

摘要: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要尊重国际传播的规律,体现时代性。③程曼丽:《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与着力点》, 《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传播;受众;宗教;故事

  摘要: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要尊重国际传播的规律,体现时代性;要尊重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习俗要求。同时,在文本上要重视对人物背景、历史传统的“讲”,减少口号和论点的“述”。

  关键词:国际传播 中国故事 内容与形式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媒体目前需要解答的命题。在传播学范畴下,中国故事是站在中国立场从新闻传播规律的角度讲述凝聚有中国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故事,其目的是使国外受众从中解读出中国的特性、命运和希望。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主要表征

  国际传播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指的是通过政府、组织、个人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递过程;狭义指的是超越各国国界的传播,即在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排除了个人之间的交流或非大众的交流。①本文基于研究需要而取狭义。从传播效果上看,目前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在讲故事层面上存在如下问题:

  宣传意味浓厚,不接地气。1997年,我国相关部门发出通知,要求把英文宣传一词“propaganda”改为“publicity”。这标志着我国对外传播思想已经由单向宣传转变为双向的公共传播理念。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对外传播中,宣传思维依然浓厚,突出表现在主题过度聚焦在重大议题、严肃性议题如政治新闻,缺乏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照,造成“不食人间烟火”效应,国际新闻无法落地,无法与国外公众形成共鸣。另外,在具体的文本中,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纸质媒体,口号和论点等“述”的部分过多,而对人物的背景、历史的传统等“讲”的部分过少,从而造成头重脚轻,说教意味浓厚。比如对外讲述“中国梦”,很多媒体一味解释“中国梦”的定义、政治含义和经济意义,很少用鲜活的案例、历史纵深角度对中国梦进行阐释。提供给外国受众的新闻都是压缩饼干式故事或类似维生素C片的干巴巴故事,而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苹果。

  形象陈旧,缺乏现代气息。形象是受众头脑中对现实生活留存的记忆集合。影响形象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亲身体验和媒介传播,对于国外公众而言,尽管交通便利,但是来我国体验的依然是少数,大多数人是通过媒体来获知中国故事。但是,从近些年的效果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国的形象,国外公众头脑中依然停留在“落后者”形象层面,甚至还出现一幅“面黄肌瘦吃不饱饭”的形象。比如在台湾某个电视节目上,一位嘉宾竟然说大陆普通人吃不起茶叶蛋,还有其他国家的人说中国女孩买不起包包之类的言语。虽然存在炒作成份,但是,这也说明,中国人落后者形象一直有存在的土壤。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时曾提到像《媳妇的美好时代》这样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应该多推荐。这也说明,我国领导层也已经认识到,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摒弃那种描述中国落后的作品,尤其是为了获得国际大奖而刻意选择边缘人群的作品。

  价值扭曲,缺乏现代观念。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价值观是影响受众传播效果的关键。一部《甄嬛传》在国内引起人们对宫廷黑暗的反思。但是,改编成英语剧在美国播出后,如果还一味强调宫廷内斗就容易在美国人心中形成中国女人习惯钩心斗角的负面形象,同时剧中“三纲五常”的等级观也与美国主流价值观不相符合。虽然我国早已经进入到现代化,但是,人们依然受几千年流传的封建思想影响。这种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不相符,从而造成“自说自话”效应。虽然,一些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内容,但是,如果把这些落后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当成中国故事的主导认识论,就会给国外受众产生扭曲的中国人印象。

  形式落后,缺乏互联网思维。最近几年,为了做大、做强对外传播,媒体进行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可以说,在硬件设施上,一些媒体已经进入先进行列,但是,在国际新闻的内容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软硬不匹配现象,多数内容的传播是“新瓶装旧酒”,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互联网思维。比如在文风方面,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早已经适应了互联网读写模式,而我国的对外传播内容依然坚守传统媒体的编辑方式,由此造成传播编码方式的陈旧或保守与国外受众的新思维新逻辑之间存在矛盾。极端的甚至出现了纸媒在国外发行坚持黑白版面的现象,这种编辑方式与彩版印刷的国际潮流形成了鲜明对比,既不利于市场的开拓,也给国外受众形成刻板保守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