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从党派“营地”到民众“喉舌”:民主党派报刊属性与功能之变迁〈1928—1949〉

从党派“营地”到民众“喉舌”:民主党派报刊属性与功能之变迁〈1928—1949〉

发布时间:2020-08-26 16:12:26 点击次数:113

民主党派创办报刊的初哀,是企图在国共两党报系之外,建构别样的参政议政空间。然而在涉及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等原则问题时,民主党派报刊一贯鼓吹并坚持的抗日、爱国、民主、和平等立场,显然又超越了一党一派的利益,具有更为广泛的“全民”性基础,因而在实质上也担当起了民众“喉舌”的角色。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报纸;报刊属性;报刊功能;新闻史

  【英文标题】From "Campsite" of Party to "Mouthpiece" of People: Changes in Attribute and Function of the Press of Democratic Parties, 1928-1949

  【作者简介】艾红红,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艾红红,文学(新闻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民主党派创办报刊的初哀,是企图在国共两党报系之外,建构别样的参政议政空间。然而在涉及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等原则问题时,民主党派报刊一贯鼓吹并坚持的抗日、爱国、民主、和平等立场,显然又超越了一党一派的利益,具有更为广泛的“全民”性基础,因而在实质上也担当起了民众“喉舌”的角色。

  【关 键 词】民主党派 政党报纸 报刊属性 报刊功能 新闻史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0]03—0038—06

  在大革命失败后陆续成立的各民主党派①中,除九三学社外②,均以创办报刊作为宣示政见、影响舆论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各民主党派前赴后继的报刊活动,构筑起既有别于国民党、又不同于共产党党报系统的舆论空间,在宣传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自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民主党派报刊史研究却始终是处子之地,乏人问津。基于此,本文将在梳理1928—1949年民主党派报刊活动进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这些报刊与中共报刊和国民党报刊的异同,揭示其在当时的国共两党斗争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一

  1949年前,我国政坛上先后存在过18个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及其主办的主要报刊基本情况见表一:③

  中华革命党是今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的前身。作为我国境内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它并非指孙中山于1914年改组国民党后建立的同名政党,而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与蒋介石公开决裂、坚持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民主派联合一部分脱离了共产党的人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的一个政治团体。⑤ 其主要创始人有谭平山和邓演达等。由于该党的政治主张既不同于国民党,又区别于共产党,因而被时人称作“第三党”。中华革命党一成立,便把开展宣传列为工作重点。其先后创办的《突击》和《灯塔》两份周刊,一方面回答了来自各方政治势力的诘难,申明了本党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用大量事实,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的暴行,宣称要“站在革命立场,向失去了革命本质的封建集团的党宣战”,并主张“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⑥ 但是,两份刊物只发行5期,就被国民党当局勾结法国巡捕房查禁停刊。⑦ 该党在其他地方陆续创办的报刊也大多命途多舛:在江西,1928年底创办的《平民日报》因宣传革命主张遭到国民党嫉恨,次年被查封;在四川,1929年出版的《成都庸报》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宣传反蒋抗日,并不时刊发南京政府的负面消息,“这种鲜明的反蒋态度在政治空气沉闷的成都,一时引起轰动。”⑧ 因为“造谣煽惑,反动昭著”⑨,《成都庸报》发行不久即被当局查封。

  为继续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1930年8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简称“行委”),并创办《革命行动》半月刊作为中央机关刊,主编邓演达。其创刊号发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向读者宣传平民革命的目的、手段、具体方案及政策。⑩ 1931年4月,行委又创办《行动日报》,除组织内部发行外,还免费供给各报摊,向社会发售。由于该报立场鲜明,文字犀利,切中时弊,发行量很快由最初的几百份增加到1万多份,在当时政坛引起很大震动。1931年8月,邓演达被捕,《革命行动》与《行动日报》随之停刊。

  1935年11月,“行委”在香港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简称“解委”),同时发行《政治通讯》半月刊,通报形势发展,指挥党内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解委的宣传阵地进一步扩大:1938年2月,在武汉创办《抗战行动》旬刊(出至7月25日停刊,共出8期);1938年4月,在武汉创办中央机关报《前进日报》,除报道一般战事外,还关注农民、难民、灾荒等问题;1945年2月,在重庆创办中央机关刊《中华论坛》半月刊。抗战胜利后,解委又于1946年3月在香港创办《人民报》,表示要“站在中国农工平民之立场,为彻底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实现民主政治及争取社会主义前途而奋斗”。(11) 1946年4月1日,《人民报》迁至广州出版。当时,周恩来称颂它是“人民之友”,茅盾赞誉它“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的报纸。”(12) 该报原为大型日报,后改为四开三日刊,继而又改为周刊、半月刊,最终于1946年6月29日被当局查封。

  另外,解委还在华东地区创办《铁掌》,在华北地区发行《草原》、《妇女知识》、《大学文艺》,华南地区则有《南方青年》、《南针》等。

  其他民主党派的报刊活动虽与中华革命党路径不同,但结局却基本类似。他们在国内创办的各类报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政府打压,或过早夭亡,或时断时续,来去匆匆。“象寒夜的烛火,摇曳闪烁,在黑暗中燃烧过一阵,很快就被风扑灭了。”(13) 仅1946年3月,国民党当局就查封了《再生》、《自由世界》、《民主》、《现代生活》、《国民》和《平民周刊》等数家民主党派报刊;6月又查封《华商报》广州分社、《人民报》和《现代日报》等报刊。1947年5月3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中共地下斗争路线纲领》一文,公开为当局镇压民主党派制造舆论,诬称民进、民建、民联、农工党等国内民主党派皆为中共操纵指使的工具,“民盟及各民主政团,目前倡组之民主统一战线,亦为受中共之命,而准备甘为中共之新的暴乱工具。”(14) 不久大批民盟成员被捕。11月6日,民盟总部被迫解散。至全国解放前,除投靠国民党政府的中国青年党和中国国家社会党外,国统区内民主党派的所有报刊活动都不得不转入地下或移到香港。

  民主党派报刊之所以不能见容于当局,一是由于时常发表一些“反”政府的言论。如《灯塔》宣称,南京建立的新政府必须被打倒,因为它是旧时代“精英”的撮合。(15) 《公论》表示,“取名‘公论’,是亦本‘万几决于公论’之意云尔”(16),同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政理论唱反调。每遇内政外交等重大事件时,各报刊则见仁见智,大胆直言,阐述其与官方不同的立场。罗隆基的《中国需要第三个大政党》、施复亮的《两条道路,一个动力》和张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些报刊首发的。二是敢于披露政府意欲严密封锁的消息,如“蒋介石末日快要到来了”(17)、“昆明血案实录”等。这是走平稳路线的商业报刊和听命于当局的国民党系报刊所没有的,也是国民党政府最忌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