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背景下新闻出版业的机遇与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0-08-26 16:12:21 点击次数:148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新媒体正在深度改变着传播环境与传播形态。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出版业也将通过移动新媒体技术,构建更加丰富的媒体应用,进而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移动;出版业;互联;机遇;生产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新媒体正在深度改变着传播环境与传播形态。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出版业也将通过移动新媒体技术,构建更加丰富的媒体应用,进而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在“机会窗口期”到来之际,新闻出版业应借力移动客户端,提升影响力;顺应移动互联的发展要求,实行“混搭”式的内容生产及经营策略;借力微媒体,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业的内容生产能力;借力移动互联的发展,提升新闻出版业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新闻出版业;移动互联;机遇;着力点;微媒体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它既具有人机一体特点,又具有开放、互动的互联网优势。迈克尔·塞勒在《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断言,移动浪潮其实就是所有移动网络支持的手机软件所推动的财富浪潮。当下,这一波移动化巨浪已经席卷智能软硬件、手机游戏、医疗、金融等产业,进而促使“实体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正不断快速地软件化,移动互联借助移动计算技术和社交网络两大利器不断攻城掠地,”[1]掀起了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其带来的最大社会价值是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最低,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效率最高,而信息资源的生产更加社会化。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新媒体将进一步构建起新的传播形态。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出版业也将通过移动新媒体技术,构建更加丰富的媒体应用,进而重获竞争优势。
一、移动互联的特点
移动互联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中得以快速普及,源于它所具有的双向、即时、互联沟通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此外,移动互联终端具有的便捷性、交互性、获取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也便于对信息的集成、加工、传播和消费。移动互联终端不但能成为“带着体温的媒体”,而且可以永远不下线。除了以上特点外,移动互联技术还具有以下重要的特征:
(一)兼容与集成
兼容是指移动互联终端能够呈现由传统的物理属性不一的媒体呈现的各种内容形式,即能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这使得它能够展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上各种格式的信息;此外,它还能呈现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内容。也恰恰是移动互联新媒体的这种综合性优势,使得它能够把孤立的媒介特质与元素通过移动互联终端载体集中在一起,结束其原来的各自分散状态,将其集成(integration)一个有机整体。当前,移动互联终端能够集成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使其有了其他传统媒体乃至传统互联网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跨界与混搭
如果说兼容与集成是移动互联终端的物理优势的话,那么由此所决定的其在内容生产或经营模式上的优势就是跨界与混搭,即移动互联终端不是简单的媒体,而是内容生产与经营、线上虚拟与线下真实的一种结合。其具体表现为,内容上有新闻、有节目、有活动;有传统呈现方式,也有新的呈现方式;有营销,有推广;有虚拟的线上活动,也有线下的现实互动。也就是在此过程中,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化,甚至内容之间的界限亦不清晰可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搭。例如,一条消息可以最先通过截取一个有特征的碎片,如一幅图,一段个性化的语言,或者一段音视频,通过微博、微信进行传播,然后再以完整方式刊载,通过网络传播,互动参与,网络延伸及开展评论、讨论,使信息的传播价值最大化。
(三)可订阅化
移动互联时代,由于普及化的智能便携终端实现了人机之间的一一对应,使得信息与服务订阅比传统互联网时代更为便捷与可行,选取自己偏爱的媒体并通过付费订阅方式获取信息成为大趋势。特别是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应用平台的苹果应用商店等更能促进用户订阅。如在中国移动公司的手机阅读平台上,销售最好的手机电子书已经获得1200万元的收入,日点击量超过2亿次。[2]在平板设备方面,苹果公司的iPad平台、亚马逊的Kindle平台也形成了基于付费服务的产业链条。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就可以下载诸如电子书、教育、新闻等各种各样的应用,新闻出版媒体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对电子内容进行收费,实现可订阅化。
二、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出版业的媒介生态变化
移动互联技术及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4G等之间的相互“嵌套”与裂变,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媒体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媒介之间的融合程度加深
受移动互联浪潮的影响,媒介之间的深度融合加速,媒介之间的物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加速消失。尤为关键的还在于移动互联技术将一切智能终端置于流动媒介空间,通过信息的海量获取与存储、高速传输、自由移动、便捷应用、全方位沟通互动与分享等功能,实现了对传统的传播媒介及传播形态的深度彻底整合,使其成为一种新的融合型移动新媒介。依托这一新媒介载体,传统媒介可以突破实体空间的局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虚拟与现实交融。随着作为融合型移动新媒介载体的智能手机、iPad、智能触摸屏等终端功能进一步延展及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多,微博、微信、移动App应用等成为新型传播媒介。移动新媒体将进一步构建起融合性内容生产平台,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价值链,而传统的新闻出版业将更多借助于移动新媒体,构建更加丰富的媒体应用,借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二)微媒体极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通道
当下,微媒体发展最为引人瞩目,其迅猛发展已经成为除移动互联技术(终端)外的另一道壮丽景观。微媒体是指微博、微信等新兴的新媒介,微媒体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以传播短小精悍的微内容为其主要传播特征,有扁平化、流动性、强互动及瞬时性等基本特征。当前应用最普遍、最重要的微媒体也是微博与微信。微博是“微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微时代”全面到来的象征。据统计,“网民最常用的手机应用最多不超过3个,其中一个就是微博”。[3]目前,较为成熟的微博平台有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以及网易微博等,此外还有点点、LOFTER等的介于微博与博客之间的轻博客/富微博。
腾讯公司的微信是继微博之后的又一大微媒体,类似微信的应用还有“易信”“来往”“有你”“陌陌”等。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既可以在传统互联网上使用,也可以在新兴移动互联终端上使用。就当下实际状况而言,微媒体在移动互联终端的使用势头强劲,基于微媒体的传播活动——微传播已经成为主流趋势。2014年7月22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发布《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3—2014)》称:“微传播已成为主流传播。”[4]
微媒体互动性强、覆盖面广,为传统新闻出版业提供了一个借力平台。无论是博客上的总结性文章,还是微博上大众关注的议题,甚至是微信圈中被疯转的图文、视频、动漫等,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乃至畅销图书的灵感或素材来源。图书的内容构想、封面设计也可以通过在微媒介的互动得到回馈,而新书推介、营销推广、编读交流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轻松、快捷实现。“总之,借力微媒介,能够高效地捕捉选题信息,便捷地获得内容资源,更精准地掌握市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更及时地获得市场反馈”[5],从而进一步提升内容及服务品质,扩大新闻出版企业影响力。
(三)新闻出版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改变
移动互联等技术带来了新闻出版业内容生产方式的巨变。以出版业内容生产为例,已经呈现出强烈的碎片化和非线性特征。“现在很多网络小说是作者写一段、发一段,网民读一段、评一段,实际上受众参与和影响了创作过程”。[6]这种内容生产的新特征推动了对移动互联智能终端的工具化使用,而通过使用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出版业涉及的环节中,除没有纸质书的印刷环节、实体书的物理销售(空间)环节外,“内容产生、编辑加工、格式转换、流转发行、营销推广、销售统计、在线支付、线上线下互动等环节都换了种形式存在”[7],更多地以非纸化和非实体化的形式出现在移动互联网上,出现在智能移动终端上。这种格局将对实体的新闻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