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坞电影实践与现代性展演 ——以三位华人女影星为例
发布时间:2020-08-25 15:49:44 点击次数:195
阮玲玉、张瑞芳、章子怡这三位不同时期的电影明星,不仅凭借其演技及主演的电影成就了时代的镜像,而且她们各自的复合形象也成为社会演进的写照。
关键词:电影;实践;影星;阮玲玉;明星
作者简介:
【摘要】阮玲玉、张瑞芳、章子怡这三位不同时期的电影明星,不仅凭借其演技及主演的电影成就了时代的镜像,而且她们各自的复合形象也成为社会演进的写照。分析她们的复合形象,可以重绘出华莱坞电影的历史实践地图,并且勾勒出中国社会的复杂现代性进程。
【关键词】华莱坞电影;现代性展演;影星分析
1994年2月,夏威夷电影节主管珍妮特·葆森(Jeannette Paulson)在《亚洲周刊》上发表一篇评论文章,其中写道:“这是一个发现来自亚洲的电影的时代。”[1]毫无疑问,在亚洲电影群落里,中国的声音是最不容忽视的。当然,同样得承认的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一波三折的演进中才逐步走到亚洲电影的排头兵位置。
该如何描述全球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国内传播学者邵培仁赋予“华莱坞(Huallywood)电影”以全新的也是更全面的内涵予以指称这一对象。2013年,他发表《华莱坞的想象与期待》一文,其中提到“华莱坞是电影、是产业、是空间,也是符号、文化、精神和愿景。换言之,华莱坞乃华人、华语、华事、华史、华地之电影也,即它以华人为电影生产的主体,以华语为基本的电影语言,以华事为主要的电影题材,以华史为重要的电影资源,以华地(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为电影的生产空间和生成环境。这种命名和界定,既可突破过去华语电影研究的语言束缚,也可打破以往中国电影研究的地域局限,从而可以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和世界华语电影的基础上开辟更加广阔的未来”[2]。从中可以看出,华莱坞电影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描述性概念,不仅指称当下的产业实践与理论探索,而且涵括整个中国电影的历史足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统合历史与当下的语境下,华莱坞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的想象与未来,亦即是说,它还是一个规范性概念。
笔者在此处试图拈出几位影星(或电影工作者),将其从影实践置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加以探讨。与此相关的,理查德·戴尔(Richard Dyer)在其经典性研究著作《明星》中就提出,对于(电影)明星的研究,应当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加以审视,即作为社会现象的明星、作为形象的明星,以及作为符号的明星。他指出,明星乃是一种由电影和大众传媒等媒体文本一起参与构建的“被建构的个体”,充满了历史的、美学的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意涵。如果我们赞同戴尔所说的这一点,那么我们应当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通过精心选择和解析这些不同时代中“被建构的个体”,应当可以透视各个时段的历史、美学与意识形态意涵,甚至有可能从深层次上发掘出横亘于“不同时代的被建构的个体”身上的某些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