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多屏发展背景下网络收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热播电视剧为例

多屏发展背景下网络收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热播电视剧为例

发布时间:2020-08-25 15:49:44 点击次数:139

新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生态图景,电视业的发展也深受影响。

关键词:收视;热播电视剧;影响;网络;研究

作者简介:

  一、研究缘起

  新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生态图景,电视业的发展也深受影响。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手机电视、手机广播、互联网电视等许多视听新媒体出现,进一步改变了电视业的竞争格局,促生了电视业的新现象——多屏发展。多屏指传统的电视机、IPTV、电脑、IPAD、手机等多个接收终端,多屏发展指电视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主体,从内容生产商、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到终端设备厂商等,都积极开展基于多屏的视听业务。

  多屏竞争对电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产生了影响,本文主要关注电视节目的评估环节发生的变化。目前业界对电视节目的评估多采用客观、主观和收益成本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在考察节目质量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客观评价指标指收视率;主观评价指标包括领导评价、专家评议、观众打分和满意度;收益指标则考虑制作成本和广告收入。在该体系中,收视率由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而起着核心作用,成为电视节目市场的“通用货币”。

  那么,在多屏环境下,这张“通用货币”的效力是否依然如旧呢?答案是否定的,即收视率衡量观众收视行为的效力已经极大地下降了。各种收视终端构建了一个多屏世界,受众的收视行为不再单纯局限于一个电视屏幕上,仅仅考察电视屏幕收视率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多屏时代,评估节目不仅要考虑电视屏上的行为指标、意见指标,还要考察其它终端上的受众观看行为和观看意见——即多屏指标。

  事实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在评估体系中引入新媒体因素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喻国明、李彪在关于电视收视全效指标评估体系的研究中,使用知名度、关注度、收视度、推荐度、满意度、集中度六个指标构造出了电视剧线上全效评估指数。(喻国明,李彪,2010)张树庭对视网融合下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估体系进行探讨,推出了电视节目网络人气指数体系(IPI)。(张树庭,2010)周勇、陈慧茹以视听信息的发布、获取和多级传播为三个核心维度,建立了评估网络视听信息影响力指标体系,包括有效度、显著度、关注度、参与度、扩散度五个指标。(周勇,陈慧茹,2013)陆地、陈思撰文介绍了“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子系统: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和专家经验评估系统。其中,前者包括关注量、市场份额、网民满意度、网络市场满意度四个指标,后者由创新能力、文化品位、社会价值、人际口碑、总体印象五个指标构成。(陆地,陈思,2013)刘燕南撰文总结了电视与互联网的综合性传播效果评估的三种方式:新旧结合、旧为主导,新旧有别、各自为阵,新旧分立、互为参照,并探讨了行为指标和意见指标的取舍、新指标体系的结构、数据测量范围、电视评估的层次等具体问题。(刘燕南,2013)

  同时,业界已有先行者:腾讯、优酷、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开始推出各种指数数据,试图分析网上的收视行为和收视人群;百度指数和新浪微指数对网上的热词和人群特征跟踪记录。2012年夏,中央电视台召开专家会议研讨在电视评价体系中纳入新媒体指标的可行性。2012年5月,北京电视台将“新媒体融合力”指标加入评价体系。2014年7月,CSM完成了跨平台多终端受众测量体系的测试,该体系的核心业务是多屏收视率测量,CSM整合了传统收视率抽样调查数据、电视回路数据、互联网海量数据和消费行为等数据资源,融合了电视端、PC端与移动端的基于直播、点播与回放的收视数据,把传统收视率的调查扩展至对多元收视端及个性化收视行为的测量。同时,CSM推出“微博电视指数”,把社交媒体和节目评估相结合。

  以上研究均推动了节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发展,但遗憾的是业界关于多屏收视的测量仍处于试验阶段,学界则或者对线上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或者宏观分析了电视节目中引入新媒体指标的各种问题,二者对线上和线下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均涉及甚少,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影响网上收看行为因素的探索,尤其是网上收视行为和线下收视率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新媒体指标这一研究领域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