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新闻联播》简史:中国电视新闻与政治的交互影响(1978-2013)

《新闻联播》简史:中国电视新闻与政治的交互影响(1978-2013)

发布时间:2020-08-25 15:49:44 点击次数:115

中国电视媒体作为执政党的宣传机关,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宣传政治” 、 “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三大任务(郭镇之, 1991:27 ) 。

关键词:新闻联播;中国电视;政治;电视新闻;影响

作者简介:

  绪论

  中国电视媒体作为执政党的宣传机关,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三大任务(郭镇之,1991:27)。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极其昂贵的新闻媒体,电视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这使得以财政拨款作为电视台主要收入来源的政府资助模式从1979年开始出现松动,在中宣部的正式批准 [LYF1] 下,电视台开始将商业广告作为自己的主要经营方向 [LYF2] 。从1993年开始,中国电视业的广告收入正式超过政府拨款(罗艳,2008:161)。至上个世纪末,政府拨款在数量上已无法与产业性收入相比,成为纯粹的政治符号。经济上的逐渐独立,使得电视台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区域合作增加、节目形态多样化、中央控制力度削弱……电视不再只是执政党的宣传工具,而有了更加丰富的社会意涵”(Yu,1990:70)。市场经济带来的经营方式上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电视(尤其是电视新闻)带来了作为专业性力量参与乃至推动政治变革的机会。

  总体上,尽管考察的历史时段不同,但研究者(Hong,2009;Huang,1994;Sun,2007;Yu,1990;Zhao,1998)基本就如下观点达成了共识:第一,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是一个滞后于并受制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过程;第二,商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电视新闻改革营造了更大的空间;第三,受众需求因关涉执政党的群众基础而越来越多地得到关照和满足。例如,赵月枝(Zhao,1998)对20世纪80-90年代产生较广泛影响的三家广电媒体机构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尝试探索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影响下中国广电媒体的去中心化趋势。Yu(1990)对1979-1989年中国电视业的总体结构变迁轨迹加以考察,对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电视的特征做出了概括,其结论对于90年代之后中国电视业的结构与功能仍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洪浚浩等(2009)对中央电视台(CCTV)历次改革的基本内容做出梳理和概括,认为执政党对媒体的宽容程度往往随着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升而提升,而中国电视业的改革往往呈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流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Zhu(2012)通过对央视新闻改革中若干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第一次将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落脚于具体的电视新闻从业者,他认为中国电视记者对自身身份的集体想象——“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仲裁者的传统知识分子 ”——也是推动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因素。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新闻联播》不但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多的观众人数,更时常被视为中国政治的 “镜子”或“晴雨表”(Cody,2007)。自开播以来,中国政治变迁的 “一举一动”莫不在这档新闻节目的话语和形态中得到或隐或显的体现。《新闻联播》于1978年1月1日开播,是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得以确立,成为引领中国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时间上看,《新闻联播》与改革开放同龄,伴随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并以相当显著的方式参与乃至推动这一进程。鉴于《新闻联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对其进行个案研究是合理而必要的;而将《新闻联播》的形态变迁置于电视新闻与国家政治互动关系的框架中加以考察,也是研究者们的普遍选择(Xu,2009;艾红红,2008;常江,2012)。此外, Chan (2002) 对《焦点访谈》的个案研究也基本遵循这一思路。 [LYF3]

  本文从现存史料出发,采用新社会史(new social history)的研究方法,对《新闻联播》——中国最重要的电视新闻节目——进行个案研究。新社会史首要关注对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历史编纂(Kocka,1999:276),其在媒介史研究中的应用传统由Michael Schudson(1978)开创,总体思路是在传媒业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中对传媒业的结构变迁做出阐释。通过梳理《新闻联播》从1978年开播以来在内容、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本文尝试以这档在中国政治传播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的电视新闻节目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中国新闻改革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