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市场 > 何谓新媒体:以虎嗅网和钛媒体为例

何谓新媒体:以虎嗅网和钛媒体为例

发布时间:2020-08-25 15:49:41 点击次数:197

在声势浩大的媒体变革之中,虎嗅网和钛媒体在科技媒体领域异军突起。不论是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些巨头,还是创业者,甚至偏保守的运营商业内人士,大都访问过这两个网站,甚至每天访问这些网站。虎嗅网的崛起几乎要成为“虎嗅现象”。有媒体盯着虎嗅网的流量为自己团队指定KPI(关键绩效指标),也有《彭博商业周刊》这种老牌杂志邀请虎嗅创办人去分享“新媒体之火仍在燃烧”。

关键词:新媒体;虎嗅网;钛媒体

作者简介:

  【英文标题】What is New Media? Take HUXIU and TMTPOST as an Example

  【作者简介】罗超,广州微宝科技创始人

  11月8日的记者节,风生水起的商业科技新媒体虎嗅发布《又到一年记者节,记者们都去哪了?》,叙述在传统媒体转型大背景下,传统记者纷纷另谋出路的事实:有的去创业了,有的去新媒体了,还有的去互联网做PR(人力资源)了,看完不免令人唏嘘。另一新锐商业科技新媒体钛媒体则启动了年度“自由记者”投票活动,将在其600多名作者中,决选出10位年度自媒体人之星、签约作者。“自由记者”的提法让某些传统媒体不齿,但更多却是忧患。

  在声势浩大的媒体变革之中,虎嗅网和钛媒体在科技媒体领域异军突起。不论是百度、阿里和腾讯这些巨头,还是创业者,甚至偏保守的运营商业内人士,大都访问过这两个网站,甚至每天访问这些网站。虎嗅网的崛起几乎要成为“虎嗅现象”。有媒体盯着虎嗅网的流量为自己团队指定KPI(关键绩效指标),也有《彭博商业周刊》这种老牌杂志邀请虎嗅创办人去分享“新媒体之火仍在燃烧”。

  那么,虎嗅和钛媒体如何能走到今天,又能走多远?

  内容创造的变革

  虎嗅网进入Alexa(互联网首屈一指的免费提供网站流量信息的公司)中国区1000,用了2个月;进入TOP 500,用了3个月;进入Alexa 350只用了半年。流量“疯涨”的同时,它成为新媒体的样板,一时间研究者、效仿者、批评者纷纷出现,捧杀者和棒杀者兼而有之。

  那么虎嗅网与传统媒体、传统互联网媒体的根本不同之处又在哪里?核心只有一点:内容创造方式。它们用低成本、低姿态、互联网的方式一举超越了传统媒体。

  “由编辑和用户共同提供精细加工的资讯和观点”,UGC(用户创造内容)的创造方式,使得虎嗅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编辑翻译的外媒资讯,也有聚合自门户的科技热闻,更吸引读者的则是由第三方自由作者提供的分析评论。新闻无解读,则无意义,尤其是在其读者更偏业内人士、具有决策权的管理层之时。

  虎嗅内容分为几大类:“看点”看重热度、深度和厚度;“观点”则集合了一些个人独立观点,抑或干货分享。这两个频道是虎嗅的王牌频道。其他三个频道内容不多,满足长尾需求:“读点”是书评,“用点”是产品评测体验,“图点”则是图片故事。

  除了这5个频道外,虎嗅的第二大类内容是评论。在各大科技媒体中,虎嗅评论活跃度、质量均处于前列。目前从其网站可以看出,文章高质量评论数平均可以达到30条以上。如果头条、热门文章则可达到100条甚至更多。文章激发了作者的热情,评论则激发了读者的创作热情,加强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为了提升评论活跃度和质量,虎嗅通过给予评论有料、点睛上首页的机会满足评论者成就感;鼓励读者对评论进行“顶”、“踩”和“点评”的互动进行二次、三次再创造;与微博打通,将微博评论同步到文章。评论与文章同等重要的理念已被网易新闻通过跟帖发挥得淋漓尽致,虎嗅学到不少。

  上述种种内容,除了读点、用点和图点外,其他均是UGC(用户创造内容)的。这种创造除了带来内容的丰富性外,也大幅节省了内容采编成本。目前虎嗅并无固定稿酬机制,通过月度评奖,给予获奖者象征性的稿费。

  民间作者创造的内容如何能超越专业记者+编辑模式形成的内容?与其说超越,不如说是虎嗅精准的定位和差异化。人们即需要单一严肃的资讯,也需要聚合、深度、有料的内容,如果需要后者,虎嗅是一种“有效率”的资讯获取手段。

  在虎嗅出世半年之后,去年底资深财经记者、《天下无贼》作者赵何娟推出了钛媒体。正如其域名TMTPost所体现的一样,钛媒体聚焦于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沿用了UGC(用户创造内容)的内容创造方式。此后钛媒体同样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道路,目前钛媒体Alexa排名进入TOP600,而作者数量也已超过600。

  关于钛媒体定位,从赵何娟的观点便能一窥究竟,“未来媒体的趋势,将是记者更自由化、独立化,媒体机构对记者的价值更趋向于编辑平台或者说编辑中心,我们作为机构,也将努力推动一批又一批独立记者的诞生。”也就是说,由钛媒体搭台,“自由记者”唱戏。

  虎嗅、钛媒体通过“社会化”的创造方式,基于此形成了读者与作者双向互动、企业与客户双向互动、职业人内容社区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