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环境报道视听语言浅析
发布时间:2020-08-24 14:46:33 点击次数:211
本文选择《新闻联播》作为样本,对环境报道的视听语言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 《新闻联播》的视听语言严格按照新闻报道的各项要求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闻联播;视听语言;观众;浅析;画外音
作者简介:
摘要:“深绿时代”,环境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本文选择《新闻联播》作为样本,对环境报道的视听语言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联播》的视听语言严格按照新闻报道的各项要求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闻联播 环境报道 视听语言
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以此为标识,环境保护进入了“深绿时代”。环境报道也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
电视媒体是以视听为基础的传媒方式。它通过视觉和听觉作用于人的感知系统,所以电视传媒包括了语言和视觉两个方面的特点,由这两个特点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电视媒体所特有的系统。在《新闻联播》的环境报道中,观众对于视听语言的需求显然更高,为了方便进行研究,本文将其分为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视觉语言分析
电视传媒首要传播方式就是通过画面来进行的,包括景别的选择、镜头拍摄、字幕的制作、光线的处理等,这些元素内容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能让观众们感受到不同的画面效果。在“深绿时代”,《新闻联播》中的环境报道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详细的显示出地区的环境现状,采用了远景、近景、全景以及特写镜头的形式来进行画面的拍摄。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联播》中关于的环境报道多选用全景和近景这两种镜头,两者的数量分别是456个和499个,占据了《新闻联播》环境报道的主要镜头数量。这是因为近景能够通过近距离的镜头来表现出画面中的人物,让观众们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现场的环境氛围。在环境报道中使用近景能够让观众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电视报道环境的情况。
例如,《新闻联播》“超薄塑料袋生产企业将被列入产业淘汰目录”节目中,通过对这种产品的近景拍摄来让观众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塑料袋的详细情况,提高观众的注意力来加强信息传播的效果。而全景则是主要关注人在环境中的整体情况,它既可以表达局部和也可以表达主体,选用全景表达能够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关系。此外,全景的使用还能够让观众们对拍摄的人物和环境有一个较为清楚的逻辑关系认知。由于《新闻联播》的环境报道中多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报道对象,这样全景的使用就成为了主要的景别选择。
在“甘肃民勤:沙患面前的用水之变”节目中,详细地讲述了甘肃民勤县的人民怎样众结一心抵抗沙患的过程。当地政府为保护绿洲的环境以及农民的生活质量,采用了减少水资源多度开采及鼓励居民节约用水的政策。在播送到“民勤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全县9000多眼机井是百姓生活、耕地灌溉的主要依靠”这句话时,画面出现的就是“几十个人在山坡上拉着水管、村民们从井口取水以及沙漠中的枯木”这三个全景镜头。这三个全景镜头展现出了甘肃地区缺少水资源的现状,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取水的困难程度,这样甘肃地区的环境情况就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观众们可以有一个十分直观的感受。此外还将我国开始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和政策详细表现了出来,将“深绿时代”的要求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