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我们正被手机禁锢在信息孤岛上
发布时间:2020-08-10 03:29:38 点击次数:263
在手机微信里,我被莫名地拉进了各种名目的朋友圈,看看每天不同的圈里讨论的却是同样的话题,总会生出许多滑稽感出来。
关键词:手机;信息孤岛;中国;朋友;网络信息
作者简介:
在手机微信里,我被莫名地拉进了各种名目的朋友圈,看看每天不同的圈里讨论的却是同样的话题,总会生出许多滑稽感出来。想退出或删除,又怕伤了朋友的面子,看着每天同样的信息不断“刷屏”耗费自己的流量,着实有些心疼。及至最近读到《别被朋友圈拉低了智商》的文章,心有戚戚焉,遂也产生了“退朋友圈保智商”的心思。
我从农村到城里上大学的时代,正是中国互联网开始崛起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陶醉在互联网所营造的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信息世界里,并乐此不彼地继续开发能够分享更多信息的新技术平台。到如今,只要拥有一部4G手机,哪怕是漂流孤岛的鲁滨逊都不会再感到孤寂,而会与闹市中的人们一样,时刻都能感受到“世界尽在掌握之中”。
对信息的掌控欲望无止境。自互联网产生以来,兴奋的人们看到其海量信息所蕴藏的巨大价值,产生了一波又一波信息开发的商业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媒体式微了,主编和记者们转型了,人们阅读新闻的方式也革了新闻产生机制的命。一些被广泛传播的新闻,甚至不用再依赖于记者卧底暗访三个月,坐在家里上网查资料就能炮制出大量的网络头条,纸媒则可以直接从网络新闻中“转手”过来。新闻信息的产生机制完全改变了,其中的事实求证、专业分析开始变得不重要,一切旨在追求阅读量。阅读量就代表着影响力。
在这样的信息模式下,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注定逃不了被“忽悠”的命运。从各种缺乏科学依据的伪知识,到带着反智识主义的假提示,从毫无出处的趣闻轶事,到精心炮制的谣言或商业策划,带有公共性质的新闻和知识被铺上一层厚厚的商业帷幕,有的直接在阅读提示中植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广告。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假新闻假信息,当反复被朋友圈传送后,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相信。久而久之,这种信息供给模式,就会慢慢消磨掉我们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判断力,以及人的天性中那份求真的优良品质。
更严重的情况还不止于此。即便在新闻道德和新闻法治的规制下,新闻信息机制能够自我矫正,以适应人类清醒过后的求真诉求;我们依然正在陷入另一种危机:从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到私人微信朋友圈,再到各大追赶网络的纸媒,新闻信息几乎全面雷同。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这些不断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平台,真的是在扩大人类的信息获有量吗?它们实现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了吗?对此我深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