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术视角下的中国社交媒体实践 ——2015年以来相关英文研究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0-08-14 16:30:07 点击次数:253
摘要:中国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从城市到农村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社交媒体;中国;视角;实践;西方学术
作者简介:
摘要:中国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从城市到农村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学术界怎样看待这些变化?本文通过整理、分析2015年来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社交媒体的SSCI论文和书籍,发现当代西方相关研究有四个维度:以社交媒体与公民社会为角度的研究,以日常生活为角度的研究,以海外华人社区为角度的研究,社交媒体之间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国社交媒体 当代西方传播学 中国研究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交媒体已经突破了社交属性,不仅联结着人际关系,更联结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大网,联结着海内与海外的虚拟和现实的空间。从国家层面的政治传播议题走进社交媒体,到都市白领每天沟通都离不开微博微信,就连偏远农村都经常用微信购物和出售产品。社交媒体,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放眼世界,在中国和海外华人中上演的这场社交媒体实践,全球罕见,因而受到西方学术界的许多关注。西方学术界怎样看待中国的社交媒体实践?目前在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界,专门译介并用批判性视角进行评析的研究不多。
研究者首先用China、media为关键词,搜索西方学术界主要数据库EBSCO、PROQUEST、Web of Science(SSCI)、Sage Publications、Springer、Wiley-Blackwell期刊数据库、CALIS外文期刊网等2015~2017年的相关研究。为体现广度,研究者既注重新闻与传播学及相关学科的著名刊物与SSCI、SCI论文,也检索国际传播学界三大顶级学术会议论文及相关书籍。因为一是西方有时不注重SSCI这类检索,二是西方部分学者喜欢用书籍表达完整观点。经多次搜索、分析、比较,剔除类似和质量较差的研究,共得到260多篇相关论文,再以China、mobile Internet和China、microblog/weibo以及China、wechat为关键词缩小研究范围。将这些研究进行翻译、梳理、分类和总结后,这些论文可分为四个维度:以社交媒体与公民社会为视角的研究、以日常生活为视角的研究、以海外华人为视角的研究、社交媒体之间的比较研究。
公民社会维度:“原生态公众屏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不仅是扩大、巩固社会关系的利器,更是实时传递各种信息的工具。因此,社交媒体常常被赋予特殊使命,成为打破监控与封锁、传播真相与正义、促进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武器,因此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
著名的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nnenberg传播学院主办的SSCI学术杂志《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6年第十期发表了Kevin Michael Deluca、Elizabeth Brunner、Ye Sun关于中国公民环保运动与社交媒体的论文《微博、微信、深刻变化的环保行动主义、中国的“自发性公众屏幕”》(Weibo, WeChat, and the Transformative Events of Environmental Activism on China’s Wild Public Screens)。①与很多定量为主的美国论文不同,该文全部使用定性研究,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论文根据目前中国社交媒体现象创立了一个名词“Wild Public Screens”——原生态公众屏幕,指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将社交媒体变成环保运动中打破监控、披露真相、维护权益的“窗口”与“屏幕”,使中国不断向公民社会迈进。
论文首先指出目前不论美国还是中国都处在一个“全球监控社会”(GSS-Global Surveillance Society)之中,接着分析了中国公民用三种方式突破对传递环保信息的监控与阻碍。一是在微博中采用图片和声音。二是使用“代用词”。如无法查处某地污染的原因是有周永康的儿子为后台,而当时周永康是国家领导人不能直接指出,微博就用“康师傅”“方便面”等暗喻他。在抗议环保污染受到压制的时候,网民们经常用这两种方法传递信息、壮大队伍,使得政府不能忽视作为草根公民的声音。第三种方法是微信的半闭环通讯。微信的半封闭性,使得它有些时候不能像微博那样产生广场效应。然而,它在某些方面的传播力量却是微博无法比拟的。比如微信的“一对一”可以使国内环保人士很方便地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人士联系,然后使用“一对多”和“多对多”与群组织成员交流,国内外环保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拯救大象罗拉”行动就是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