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导购 > 报道技术与手段的再升级 ——2018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

报道技术与手段的再升级 ——2018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

发布时间:2020-08-14 16:30:06 点击次数:304

2018全国两会报道中,各大媒体不断优化新媒体报道的内容和用户体验,着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短视频、融媒体上发力,实现了新媒体报道技术和手段的进一步升级。

关键词:

作者简介:

  2018全国两会报道中,各大媒体不断优化新媒体报道的内容和用户体验,着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短视频、融媒体上发力,实现了新媒体报道技术和手段的进一步升级。

  “黑科技”再度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AR表现抢眼

  相较于往年两会上酷炫的采访硬件,今年的“黑科技”产品在智能化体验上更加明显,服务性和实用性更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AR为代表的智能媒体表现颇为抢眼。前沿技术和内容创新相结合,持续提升了两会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2017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这期间,人工智能受到政策、社会资本多方支持。2017年3月,“人工智能”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12月,工信部发布《促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除了政策的密集出台,各大巨头公司如百度、阿里也纷纷斥巨资入局,这让人工智能成为难以回避的话题。今年它也成为全国两会期间被提及频率最高的科技词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愈发澎湃的人工智能浪潮中,这一技术在新闻媒体领域的应用落地也是大势所趋。今年上岗的新华社“媒体大脑”,就将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作用推向深入,同时也对大数据时代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未来进行探索。

  据了解,这款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共同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提供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八大功能,覆盖报道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反馈等全新闻链路。通过学习海量信息,不仅能迅速扫描数亿个网页,从中收集文本、图像、视频等数据,还能自动分析两会热点、舆情、进而生成可视化图表、自动完成配音配图和视频剪辑,最终生成富媒体新闻。两会期间,“媒体大脑”参与了多个热点新闻的制作发布,展现了强大功能。例如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热词并在15秒内生产出第一条两会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对比最近5年的工作报告,一天之内推出两会热点观察;第一时间用人工智能的超高效率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产出MGC视频等,大幅提升了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每一条消息的发布,都引发业界的强烈关注。更有评论指出,“媒体大脑”的突破和应用或将为媒体生产端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此外,新华网还引入“Star”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以科学的“读心术”描绘出观众在听政府工作报告时最真实的“情绪曲线”。这也是业界首次把情感交互技术应用于时政新闻领域。3月5日,30位观众在新华网影视传感评测实验室同步观看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在总理作报告的100多分钟内,“Star”生物传感机器人实时捕捉、自动计算、实时收集观众情绪生理变化,通过人机交互等技术转化为数字,精确分析出“心潮澎湃”的瞬间,获取受众生理和心理数据,生产出国内首条生理传感新闻。

  AR(增强现实)技术,是通过影像处理技术将虚拟影像和现实影像融合,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世界实时地叠加到同一画面或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相对传统的图文视频,AR具有更强的扩展空间表现能力,相对于虚拟现实,AR的硬件要求比较低。据《VR/AR全球投资回顾与2018年展望报告》显示,2017年VR/AR全球投资额创下了近3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占比25%,是世界第二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亚洲也成为全球VA/AR主要的资金来源。①今年,国内首次采用“增强现实”报道全国两会。新华社客户端日前发布“增强现实”报道《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户进入新华社客户端首页,点击首页下方的“小新机器人”,使用AR功能扫描二代身份证带有国徽和长城图案的一面,即可用更加具有科技感的方式浏览政府工作报告。全新的阅读与交互形式吸引了众多网友下载体验。AR技术给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增添了更多可能。

  视频化趋势明显,媒体发力短视频和移动直播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兴起,移动视频行业高速发展。视频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资讯视频化逐渐成为中国媒体生态的一大特色。《未来地图: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7)》显示,2017国内资讯视频消费的渗透率达到61.8%。②资讯从图文升级到视频形式已成必然趋势。2018年两会,主流媒体进一步强化视频全面化,争相布局视频产品。短视频和直播视频两种形态成为两会热门的报道方式,丰富了两会新媒体报道,助力两会声音传递。

  历经3年的平缓发展期,2017年短视频再度火爆。根据卡思数据显示,2017年下半年国内短视频领域总播放量以平均每月近10%的速度爆炸性增长。2018年,短视频用户预计将达到3.53亿人。③短视频最主要的特征是短平快,时长多在5分钟以内,符合移动用户消费时间的碎片化。经过几年的演变,短视频成为精炼、有趣、传播力强的代名词,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处于风口的短视频顺势成为2018两会媒体新宠。联合报道期间,主流媒体开启了短视频竞技新航程。充分运用短视频形式,融合动画、脱口秀、H5、纪录片等手段,推出数十款创意十足、形式多样、诚意满满的两会短视频作品。在获得广泛传播的同时,也收获了众多点赞。

  以人民日报推出的《政府工作报告怎么读?人民日报为你建了一座城!》创意动画短视频为例,首次将缩微定格动画形式引入时政新媒体报道,通过搭建一座叫“种花家”的城市,搭配直观的数据、简练的文字,在短短2分半的时间内,形象展示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该视频总播放量超过850万。新华网发布的创意短视频《跃然纸上看报告》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展开,综合运用3D立体画、折纸动画等表现手法对相关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仅4天时间,访问量就过亿,转载媒体近千家。

  3月7日,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布短视频音乐MV《中国很赞》,通过原创手指舞,用充满活力的方式,创意表达对新时代的期待和祝福,迅速引发刷屏。微博视频发出一小时,阅读量遍就已破百万。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进而发起“中国很赞”众筹MV活动,引导网民上传手指舞短视频,一起为中国点赞,大量明星和网民响应号召加入线上挑战活动,截止到3月18日20时,活动阅读量、参与量超10亿。④依托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短视频的高速传播特性,短视频《中国很赞》在微博、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青年人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上迅速形成热点话题,也成为2018两会期间的现象级作品。

  此外,还包括中国政府网《文具总动员——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背后》,人民网《Rap动画唱两会,带你唱响新时代!》,人民日报《当监察法遇上孙悟空》等一系列形象、幽默、有意思的短视频作品也都成为两会期间的话题爆点。光明日报两会期间推出的《光明的故事》《握手瞬间》《朋友习近平》等系列短视频也影响广泛,截至3月13日,系列微视频总浏览量超过1.2亿,留言超过10万条,触达用户超过8亿。⑤

  除了创意类短视频,现场报道类短视频表现也十分抢眼。主流媒体运用短视频实现了短时间内对两会新闻信息的高度获取。例如此次两会报道期间,央视就发挥其在视频制作和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采用独家短视频打头阵的传播形式,联合微博推出24小时新闻频道“央视会眼”,推动央视两会报道短视频内容的传播,网民可以随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收看央视两会相关报道,获取权威资讯。截至3月10日,@央视新闻及其矩阵账号共发布400余条短视频,播放量近5亿。

  两会报道视频化趋势也体现在移动直播的大量运用。3月2日,全国两会前夕,人民视频客户端上线,聚焦短视频和网络直播领域,提出手机直播、新闻短视频、拍客视频等视频资源一体化共享方案。人民视频客户端在两会期间充分发挥了融媒体特色,在现场直播视频、重量级嘉宾访谈视频、原创视频等众多领域发力,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同时,央视也以“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CGTN新媒体为主力平台,优选报道角度、拓展报道深度,打造优质移动直播和微视频报道品牌,形成全媒体直播报道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