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测评 > 美国在华早期宗教新闻事业的守护者卫三畏与《中国丛报》

美国在华早期宗教新闻事业的守护者卫三畏与《中国丛报》

发布时间:2020-08-14 16:30:05 点击次数:283

1833年10月,卫三畏为印刷《中国丛报》而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负责《中国丛报》印刷出版工作14年;他积极为《中国丛报》撰稿16年,共撰写114篇文章,是该刊位列第二的撰稿人;他长期参与《中国丛报》编辑工作,并临危受命出任《中国丛报》第三任主编;他负责《中国丛报》经营发行工作,取得较好的业绩;卫三畏成为美国在华宗教新闻事业的守护者,他伴随《中国丛报》逐步停刊,是《中国丛报》停刊的亲历者、见证人。

关键词:美国在华;宗教新闻事业;卫三畏;中国丛报

作者简介:

  【英文标题】The Guardian of American Religion Journalism in China: Samuel Wells William and The Chinese Repository

  【作者简介】邓绍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州 510632)。

  【内容提要】 1833年10月,卫三畏为印刷《中国丛报》而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负责《中国丛报》印刷出版工作14年;他积极为《中国丛报》撰稿16年,共撰写114篇文章,是该刊位列第二的撰稿人;他长期参与《中国丛报》编辑工作,并临危受命出任《中国丛报》第三任主编;他负责《中国丛报》经营发行工作,取得较好的业绩;卫三畏成为美国在华宗教新闻事业的守护者,他伴随《中国丛报》逐步停刊,是《中国丛报》停刊的亲历者、见证人。

  In order to print The Chinese Repository, Samuel Wells William came from U. S. A. to China in 1833, and having been responsible for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it 14 years. He wrote 114 papers for it in 16 years, and become the second most author; He took part in editing The Chinese Repository in the long-term, and become the third editor-in-chief. He was responsible for its business and distribution, obtained better performance; Samuel Wells William become the guardian of American religion journalism in China. With it gradually discontinued, he became its witness of ceased-publication.

  【关 键 词】美国在华 宗教新闻事业 卫三畏 中国丛报 Samuel Wells William/The Chinese Repository/U. S. A in China/religion journalism/guardian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认码】A

  《中国丛报》持续出版近二十年,是鸦片战争前后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刊物,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卫三畏为印刷《中国丛报》而来,负责印刷出版工作时间最长;他为《中国丛报》撰写了大量文章,成为地位仅次于该刊创办者裨治文的撰稿人;他是《中国丛报》的第三任主编,成为它无奈结局的“送终人”。卫三畏对《中国丛报》的印刷出版、编辑发行和停刊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美国在华早期宗教新闻事业的守护者。

  一、东方召唤,为印刷《中国丛报》来华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全名塞缪尔·韦尔斯·威廉斯,1812年9月22日,出生于纽约州伊萨卡(Utica)。青少年时期,他先后在新哈特福德就读于主日学校和帕里斯希尔村学校。1831年2月,他宣誓入教,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看待上帝就像苏格拉底看待他的守护神一样,他的这一习惯一旦形成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体验中蕴藏着宗教的真正含义和他整个事业的动力。[1]1831年夏,卫三畏前往特洛伊伦塞勒学院求学。

  当时,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正积极呼吁美部会运送印刷机和铅字到中国扩大文字传教。1831年底,美国商人奥立芬提供印刷设备并运抵广州,建立起印刷所,但缺乏熟练的印刷工。因此,又向美部会要求派遣一位印刷工来中国帮助出版《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年4月,美部会找到卫三畏父亲,请他帮他们物色一位前往中国管理传教会印刷所的年轻人时,父亲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卫三畏。他父亲认为:“对他儿子来说,传教工作并不陌生,对上帝和他的事业的热爱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把福音传给异教徒是为主效力的最好办法。”[2]于是,父亲立即写信给卫三畏,建议他前往中国照管传教会印刷所。

  在伦塞勒学院求学的卫三畏接到父亲来信后,于1832年4月23日致信他父亲表示愿意前往中国,但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在十月份课程结束以后,是否可能让我好好学习一下印刷方面的业务,以便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在这里一切结束以后,如果我能够完全学会我现在还是一无所知的那门印刷技艺,我愿意去,而且非常荣幸自己能够这样为耶稣的事业效力。”[3]7月20日,他写信给美部会秘书安德森,表达了同样的愿望,“您肯定也不愿意送一个不称职的人去。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我必须学习印刷和管理,以及其他一些业务——当然前两者是主要的。目前我所具备的关于印刷的知识都是在做其他事情的间隙中学来的,我需要全面的复习和学习。……美部会需要的是一个熟练工人,而不是一个学徒。”[4]《中国丛报》正式出版后,裨治文更加需要一名熟练的印刷工人。7月28日,他写信给父母抱怨说:“印刷工是一个葡萄牙人,英语不好,这使得我很难理解他的语言。”[5]12月,他请求美部会调遣一位熟练印刷工来华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1833年2月16日,他向总部去信,再一次强烈请求美部会派遣一位“负责、虔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刷工人”前来中国。

  此时,大学毕业的卫三畏已经学习印刷事务。尽管印刷工作相当单调,但他乐在其中,决心在派往中国前尽可能学会印刷和包装的所有技艺。他信心百倍。他说:“一旦作出承担这项工作的决定,我就丝毫没有怀疑过最终的胜利,或者后悔做这件事。”[6]1833年4月,在他父亲的印刷所经过六个月的学习,完成了书籍制作所有环节的训练。他随着排好的铅字从排字间来到印刷厂,从那儿随着印出的校样来到负责校对的地方,然后学习使用折叠机、缝纫机,以及装订的整个过程。[7]

  1833年6月15日,卫三畏和美部会派遣的传教士伊拉·持雷西(Ira Tracy),乘坐“马礼逊”号从纽约港出发,经过一百多天的航行,于10月25日下午抵达广州。卫三畏的到来,受到了《中国丛报》主编裨治文的热烈欢迎。“对卫三畏来说,有这么一位前辈是非常幸运的,他们脾气相似、兴趣相仿,所以在中国共事的多年当中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谊。他们的工作联系紧密——编辑和印刷《中国丛报》,这使两人一开始就关系密切。”[8]在生活上,“他们同住在商行后面的一个拥挤的地方,就像一家人一样。”卫三畏到任后,立即接替了孤军奋战、疲惫已极的裨治文,成为印刷所里的主要印刷工。他俩很快就成为亲密的好朋友与高效的合作伙伴。裨治文年纪稍长,所接受的教育稍多,理所当然地成为卫三畏可信赖的良师益友。裨治文开始帮助他学习汉语,共同担负着沉重的工作。按照卫三畏的说法,“真该为裨治文的榜样和影响感谢上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