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新闻生涯的最后两年
发布时间:2020-08-14 16:30:05 点击次数:159
1949年,刚进城的《人民日报》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胜利喜悦中。1950年1月至1952年6月,范长江在人民日报社社长的位置上度过了他新闻生涯的最后两年。深深怀念我们的老社长范长江同志。
关键词:范长江;人民日报;自我批评;社论;记者
作者简介:
1949年,刚进城的《人民日报》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胜利喜悦中。今天重温当时报纸,仍被那种率真、热情洋溢的喜悦所感染。1950年1月至1952年6月,范长江在人民日报社社长的位置上度过了他新闻生涯的最后两年。
上任甫始推动改革
1950年,范长江41岁。此时,他已不仅是写出震撼全国的《中国的西北角》的名记者了,还有了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十几年创办报纸、通讯社的新闻实践,也曾作为新华社负责人跟随毛主席在炮火中转战陕北,距他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不到一年。无论从政治阅历、领导经验还是新闻实践来看,他都是《人民日报》合适的领导人。
进城后的《人民日报》面临两个重要转折:一个是从区域性党报到全国性党报的转变,一个是从农村土地运动到城市经济建设的转变。
上任伊始,范长江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短短两年,《人民日报》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在全国和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
为党报建章立制
查阅档案,1950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人民日报》的建章立制年,《人民日报》此后实行的一系列制度许多是那个时期确定的。
1949年12月前,《人民日报》编辑部164人,编采分开,力量分散。范长江到任后,采取编、采、通合一,集中优势,专业化分工。他带头同中央领导机关建立密切联系,要求大家做到"耳目灵通""目光四射"。规定记者每人每月要写新闻5篇、通讯1篇,提出记者应当透过广大人民的生活来体现党的政策。提出在各省市设记者站、发行站,形成记者网、发行网,广泛组织读者会、读报组。要求驻地记者1个月或2个月回总社一次,3个月做一次全面总结。年中,报社通讯员由年初数百人发展到4900多人,分布于全国各地。
编委会还提出,工资待遇应考虑按工作成绩发放,实行物质奖励,鼓励大家充分发挥创造性。强化言论工作
1949年下半年至1950年2月,《人民日报》很少有本报社论。上任第10天,范长江即向中央提出组织言论委员会,约请名人专家、领导干部为报纸撰写评论并形成工作习惯。每月都有上报中央的评论计划。1950年2月6日社论《学会管理企业》,作者李立三,时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3月10日社论《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作者陈云,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3月20日社论《税收在国家工作中的作用》,作者薄一波,时任财政部部长、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随即号召各级党委负责同志向他们学习,"经常自己动手在报纸上写这种能够透彻解决问题的社论。"
范长江还要求编委会成员带头撰写言论,他自己一次曾撰写和组织过8篇评论。凡重要社论,均由中央负责同志审阅,并告新华社全文广播,受到国内媒体广泛关注,仅1951年一年内,《人民日报》就发表200多篇社论和各种短评。社论直接传达了党中央声音,在群众中影响很大。1950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如何调整公私工商业关系》,广东省财委不等上级指示马上根据《人民日报》社论布置工作。1953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关于春耕生产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杜润生起草的社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何在》,汇成《农村工作指南》一书,毛泽东亲自推荐。不久,《人民日报》记者李庄到山东泰安调研,"当地同志几乎每餐都在谈论'指南'",并希望:"这样的文章不必多,每年春前秋后有两篇就解决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