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市场 > 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中的刻板印象 ——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

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中的刻板印象 ——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

发布时间:2020-08-13 16:15:20 点击次数:166

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刻板印象;老人;玩具车;反转;网络环境

作者简介:

 摘 要: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老人;刻板印象;反转新闻

  近年来,随着老人碰瓷、老人讹诈事件的频频出现,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刻板印象。加之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关注度不加核实的新闻报道,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大,经常在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妄下判断,社会公众的惯性思维致使“老人碰瓷”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类似“老人碰瓷玩具车”的反转新闻不断出现,对事件中的老人造成严重困扰。

  一、事件回顾

  2016年3月23日,一段“老人碰瓷玩具车”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流传。17秒的视频中显示,一位老人坐在一辆红色玩具车前声称自己被玩具车撞倒,而老人旁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士和一位小女孩。此视频一出,立即引发媒体舆论广泛关注,虽然有少部分网友认为老人真的有被撞伤的可能,但大部分网友都对老人呈谴责、质疑、嘲讽,甚至是谩骂态度,更有网友称其为“碰瓷新高度”。一时间,各种质疑声音流传于网络,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在微博上相继转载了该视频,并配上“讹人也出新高度”“车比老人受伤重”等标题[1]。

  在社会舆论一致认为老人碰瓷的情况下,事件却发生了反转。3月24日,《成都商报》发表刊文将事件真相还原。3月21日上午8点左右,在重庆巫山县城广东路中心市场,一位2岁的小女孩开的玩具车不小心刮倒了78岁的老人。于是就有了网络上出现的那段视频。事故发生后,女孩父母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检查,确诊老人桡骨骨折,并非网友所说的碰瓷。当女孩父母提出更多赔偿时,却被老人婉言拒绝。随后南方网、凤凰网、网易等媒体转载了这篇报道,将此事件再度推向高潮。3月25日,在事件真相被揭露后,《京华时报》发表评论《反转了的“老人碰瓷玩具车”还会反转吗》[2],梳理了此次反转事件的前因后果。随后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该评论,网友纷纷向老人道歉,将网络讨论进一步推向深入发展。

  二、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

  老人被女孩的玩具车撞伤,女孩父母在第一时间送老人去医院检查,确诊老人骨折后双方协商如何治疗老人。这本应该是一桩普通事件,但是最终却演变成了“老人碰瓷玩具车”的反转新闻,这不仅对老人的形象名誉和心灵造成伤害,也对小女孩一家人造成困扰。所谓反转新闻,是指面对一条新闻,最开始舆论都把矛盾焦点指向其中一方,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随着剧情如过山车似的突然逆转,舆论的方向也随之变化。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时代下频频出现的一种新闻现象。自媒体时代下,信息发布者的匿名性和网民身份的模糊性、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主流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未经证实确认就发布信息、网民素质的良莠不齐和从众心理等因素都是产生反转新闻的重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公众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3]。李普曼认为,固定的成见,即刻板印象,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着舆论的传播偏向。

  社会舆论通过刻板印象进行传播,具体的体现是标签化报道。所谓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也是大众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加上媒体报道的影响形成 “刻板印象”的一个表现[3]。很多情况下,受众的情绪容易被由刻板印象产生的标签影响,一些舆论引导者,正是借助于标签去操纵舆论。刻板印象决定态度,公众普遍同情弱者,甚至在不清楚事件发生经过的情况下,条件反射地“一边倒”站边弱者,而给弱者的对立面强行贴上一个“恶人”的标签。群体之间的这种标签对抗使社会公众主动或者被迫进入一种“选边站队”而非理性批判的思维模式,造成了无论是新闻反转前还是反转后,舆论方向往往都不是理性的讨论而是一边倒的指责或赞扬。

  在这次事件中,公众一看到矛盾的一方是倒地不起的老人,另一方是年幼无知的女孩,就凭借着惯性思维产生刻板印象给女孩贴上弱者的标签,而处于女孩对立面的老人就自然而然被强行贴上“碰瓷”的标签。再加上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和点击率过度迎合网友的情绪,以及媒体工作者自身存在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在新闻标题的选择上看似客观,用疑问句式或借用网友之口调侃,其实都难以掩饰报道的主观色彩。媒体在未经核实真相的情况下,抛开中立客观的立场,用“讹人也出新高度”“车比老人受伤重”等标题给老人贴标签,带动舆论偏向,使事件传播力急速增强。当真相浮出水面,老人确诊骨折而并非碰瓷,事件的真相与公众的预期截然相反,舆论又倒向老人一方,最终产生反转新闻。公众与媒体将事件矛盾转化为简单的标签之间的对抗,然而这样的标签化报道和传播根本无法揭示复杂的事件真相,大量的事实就在这样的标签化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