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今日热点 > 关于“网络病夫”自我救赎的思考

关于“网络病夫”自我救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8-13 16:15:19 点击次数:248

摘要:治愈“网络病夫”之途,还在治心。

关键词:病夫;网络;网络病夫;媒介素养;思考

作者简介:

 摘要:治愈“网络病夫”之途,还在治心。制止网上不文明的病习,关键在于培育媒介素养。应该开展社会化的媒介素养普及与补课,把媒介素养教育触角深入从百姓到官员,从稚童到老者,从课堂到家庭的范围,动员全民参与,做到网络平台和应用延伸到哪里,媒介素养教育就覆盖到哪里。

 关键词:网络病夫 社交传播 自我救赎 媒介教育

  一

  “网络病夫”的症状,不用细想,也可以列举很多。可以说,现在凡是上网者,皆会触及“网络病夫”的种种病态不端行为,如语言暴力、水军嘘势、谣言传播等,大家要求为“网络病夫”治病、管束其行为的呼声日渐其甚。但行为主体 “网络病夫”往往并不认为有病,反而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释放权利,网上行为有些出格至多反映了炫耀其技的心态。

  分析一下,可知“病夫”之病主要不在其炫技状态,而在于其网络行为的心态。深入一步看,更在于行为心态背后的伦理意识不端。俗话说,身正源自心正,心正则无所不正。治愈“网络病夫”之途,还在治心。

  传播与交流是社会形成的基础,而网络健康者与“网络病夫”的区别,就在于健康者是以符合伦理的行为进行传播和交流,而病夫则因为受到不伦之理的感染,以不道德和不符合伦理的行为从事。拿“网络病夫”最恶劣的症状之一网络暴力来看,如果在一个面对面交流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可能不至于如此放肆。再者,如果“网络病夫”明知网上对象是自己的亲人或亲近的朋友,恐怕也难以做出那些不良之举。

  社会学家库利在观察了大量社交和传播案例后,曾经指出“初级群体”现象,他把那些成员之间有面对面交往与合作方式的群体称为初级群体,这个群体中交往最密切的对象是家人、亲戚、儿童玩伴和邻居。人对这种群体的认同感是最强的。一般来说“网络病夫”在这个层面上并没有毛病,甚至不乏孝子、贤夫和好人。一旦进入非亲缘和非熟人的次级群体,关系就转变为间接的、契约式的模式,成员之间处于有感无情状态尚属正常,而病夫状态就发展为冷漠和无礼。网络的虚拟状态,把病夫心态推向了极致,也就是连感觉也被虚化了。病夫把病态网络作为,看成是自己完全处于无伦理、无序状态之中的无责任行为,因此也无需承担行为的失伦理后果。

  网络病夫的自我救赎之途,在于重新认识网络。如果说,一个人面对大海抛污物,还可以说只是顽皮,或者是轻微的病夫行为,但是互联网既是大海,更是门对门、户对户、心对心的传播渠道,直抵他者心灵,直接影响他人安全和利益,是超级通达的交互方式,鸵鸟式地认为网络行为无责任,已不再是无知而是诡辩。

  库利把传播定义为“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心灵所有象征符号的穿越”。“网络病夫”之病的自我救赎途径很多,但说到底,还是要自己真正意识到,上网时,你就正面对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在与一个虽然庞大却仍属库利所说的“初级群体”交往。发一句脏话,就如同当面朝人脸上吐一口唾沫,你有这样的胆量在“初级群体”——你的亲人、熟人中面对面去做这样失礼无德之举吗?你不担心天谴、人怒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后果吗?

  二

  简单的道理,真正想明白,并不容易。因为,互联网的确太具有障眼的功能,在病夫的眼中,更有迷惑和鼓动的魔法,这是自我救赎的难点所在。但是,只要真正想通了,以度人之心度己,以待己之道待人,那还是回归有途的。

  网络上的交往与沟通,需要主体之间人格上相互尊重,言语上相互礼让,观念上相互砥砺。网络发声者各有自家的特色,网络偏好各有各的取舍,“两微一端”承载各自的思想,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交换思想,收获正向信息。如果对人家不是棒杀(常常看到的所谓“恶搞”),就是捧杀(常常看到的所谓“痞赞”),或者抹杀(常常看到的是“水淹”),网民就很难长进,网络文明就很难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