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微信公众号新闻写作乱象透析

微信公众号新闻写作乱象透析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3:39 点击次数:207

时事类微信公众号理应步入新闻传播的专业轨道,采用适合微信媒介特点和传播属性的新闻体裁,使时事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个性化。

关键词:新闻写作;新闻传播;时事;体裁;受众

作者简介:

  摘要:当前,非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报道普遍存在题文不符、信息来源交代不明、重点信息不突出等问题。时事类微信公众号理应步入新闻传播的专业轨道,采用适合微信媒介特点和传播属性的新闻体裁,使时事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个性化。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时事类新闻写作 规范

  新闻写作是新闻产品的生产。任何一种产品理所当然要按照一定的模板或标准来进行生产;没有模板或标准而随心所欲生产出的产品,良莠不齐或不伦不类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对自媒体无规范新闻写作的沉默,或者视无规范新闻写作为自媒体时代发展趋势,一些纸媒甚至效仿这种无规范的新闻写作,加剧了新闻业态的乱象丛生,这是不能不引起重视的问题。

  微信公众号无规范新闻写作乱象

  进入自媒体时代,由于人人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导致新闻信息庞杂而混乱。微信公众号的无规范新闻写作,尤其是非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无规范新闻写作更致使新闻信息和舆情乱象丛生。

  乱象之一,“标题党”肆虐。且以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新近发布的《2017年4月中国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TOP500》中位列48名的微信公众号“铁血军事”推送的部分新闻标题为例:《中国这一大杀器成美国噩梦!无数美军的死,都和它脱不了干系!》《帅到炸裂!这群中国代表的硬气表现,气得澳洲官员跳脚大骂》《一小时打遍全球!西部上空划过十颗流星,中国这款导弹能让对方“亡国灭种”》……这也是众多时事类微信公众号常见的标题类型,其共同特点:一是运用加感叹号的惊警手法提高对受众或用户眼球的冲击力、吸引力;二是所述事实都是信口而言,只求能抓住受众或用户的眼球就好,或逆反嘲讽,或夸大渲染,或言过其实,可说是作者主观意识和主观情绪的“哈哈镜”映照出的变形的事实,与传统新闻媒体“实标题”所遵循的客观真实性相去甚远。

  微信公众号由于标题与正文完全分离,受众或用户唯有通过点击标题才能阅读正文,因此标题能否抓住受众或用户的眼球并能否吸引其点击阅读正文成为实现传播的关键。微信媒介的这一特点对于传播主体如何把标题做得更有吸引力提出了更高挑战,但却并不能成为传播主体肆无忌惮争做“标题党”的理由,正如一直以来传统主流媒体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但是媒体之间却不能为了争夺发行量就无所顾忌地追求新闻的猎奇性,不能为了广告利润就无所顾忌地违背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还是必须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来提高竞争力。这就有如食品的生产营销,企业的良性竞争是在真材实料和制作工艺上下工夫,而不是在添加剂和色素上做手脚。

  乱象之二:消息来源不明。交代消息来源是传统新闻报道与写作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一点可说是不少非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都存在的“硬伤”。如“铁血军事”2017年5月15日推送的《厉害了湾湾!台湾22架F35打垮解放军,中将怒喷冯世宽……》一文,其内容是军事新闻,其体裁却难以归到是消息、通讯、评论或其他新闻体裁;题目下所署“文章来源”为:“火星方阵、观察者网”,令人有些迷惑:“文章来源”所指是什么?是本文转载自“火星方阵、观察者网”,还是本文消息来源于“火星方阵、观察者网”?如系转载,是全文转载还是有所删节?如果只是采用了“火星方阵、观察者网”的消息来源,文章是综合编写,那本文原作者是谁?编辑者又是谁?“文章来源”这四个字的含义实在是太模糊了。稍有媒介素养的受众或用户对此类消息来源不明的新闻可能将信将疑,而不具备应有的基本媒介素养的受众或用户则可能信以为真,以讹传讹。

  又如微信公众号“占豪”推送的《1天内被7国断交,沙特对卡塔尔下黑手,背后有阴谋,谁受益最大?》一文,注明是“原创”。所谓原创新闻,应该是媒体或个人从新闻第一现场采集事实材料进行报道的第一手新闻信息,而此文所写的埃及、巴林、马尔代夫等国与卡塔尔断交事件显然不是原创新闻,而只是对于从报章网络等渠道搜集的新闻素材加以整理、分析而撰写的时评或解释性报道,而本文从头到尾却只字未提其所有的新闻信息和新闻素材是来自哪里。这样的“原创”实属假冒的原创,而自媒体充斥着太多这类的假冒“原创”,这对于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真正“原创”构成极大的知识产权侵犯,也不可避免地严重挫伤新闻业界做原创新闻的积极性。

  乱象之三,新闻真假不辨。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与非新闻是有明确区分的,比如报纸,头版和要闻版刊发的多数是比较重要的新闻,专版和副刊刊发的软文和资讯多数只能算是准新闻;而头版和要闻版的新闻性质又可从体裁上看出区别,消息体裁多是动态的硬新闻,通讯、深度报道体裁多是有情感倾向、文学手法的软新闻,受众通过报纸设定的版面、体裁等各种传播符号,对于新闻的重要性、客观性、真实性就能够有基本的认知和把握。而在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上,新闻与非新闻却没有那么明确的符号性标志,令媒介素养不高的“吃瓜群众”常常把某些并非新闻报道的网文、微言当做新闻来阅读、评论。

  有学者和媒体认为,网络作为多元舆论场,对于谣言及虚假信息具有自净化功能。果然吗?人民网研究院就此进行过专题研究,研究小组对2011年50起典型网络谣言事件研究发现①: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净化过程同时开始,但网络澄清谣言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传播谣言的速度;自媒体传播谣言的能力远远大于澄清谣言的能力;九成的网络谣言都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自我纠错、自我净化。由此可知,不能实现自我纠错和自我净化的谣言如此之多,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如雾霾弥散,导致社会能见度低,甚至是非混淆、黑白颠倒,其负面效应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