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俗娱乐与大众审丑——兼谈媒体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3 点击次数:424
摘要:本文以歌曲《小苹果》在全球掀起的模仿狂潮为例,回顾近年恶俗娱乐的种种光怪陆离,以及大众为之倾倒的审丑怪象,借此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娱乐;大众;社会责任;媒介素养;传播
作者简介:
摘 要:本文以歌曲《小苹果》在全球掀起的模仿狂潮为例,回顾近年恶俗娱乐的种种光怪陆离,以及大众为之倾倒的审丑怪象,借此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当下,网络传播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网民的猎奇从众心理助长恶俗与审丑一唱一和。为此,只有媒体担当社会责任与公众提升媒介素养并行,才有望改变社会审丑的怪诞现象。
关键词:恶俗娱乐;大众审丑;媒体责任;媒介素养
《小苹果》作为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宣传曲,在发布当日便创下了501万之高的播放量,之后更是横扫多个音乐排行榜榜首。这首“神曲”迅速被网友改编传唱,不同版本的“小苹果”充斥网端。一首神曲诞生后引发的全球模仿和改编热潮,引发了笔者的冷思考。
一、恶俗娱乐之滥与大众审丑之欢
自2006年胡戈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始,恶搞走进了中国网民的视野。此后,中国网络上演着各种光怪陆离的事件与人物,以怪异为卖点,以消解主流为荣。
纵观中国网络上的娱乐和恶搞现象,从音乐到语言,从行为艺术到冥想,从古代到现代,无所不包。各种语体的风靡网络,从淘宝体、咆哮体、hold住体到凡客体、甄嬛体、元芳体,等等,不断追求着网络眼球。从后舍男生到芙蓉姐姐,从兽兽到凤姐再到小月月,出名途径越来越多、出名速度越来越快,你方歌罢我登场。大众娱乐时代似乎转向了大众审丑时代。
媒体文化批判学者尼尔·波兹曼预言,当娱乐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恶俗文化,我们将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现实似乎正朝着他预言的方向发展,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大众审丑的娱乐时代。
二、恶俗娱乐与大众审丑的原因探究
1. 社会变迁:消费主义与网络传播
多伦多学派学者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指出,娱乐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面貌,诱使人类放弃对艰深复杂的宗教、传统与历史问题的思考,转而拥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主义浪潮。整个过程呈现出黑格尔派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历史的终结”,用英尼斯的话来说,则是“时间的终结”。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孟威认为,网络红人的产生迎合了浓厚的消费文化气氛,顺应了现代人“玩”的本性,契合新生代人群追求个性特色的文化心理,也展现“主流”与“非主流”文化意识的互动角逐。②通过与消费主义相结合,把文化引导到反权威、反垄断的方向,并派生出大众的狂欢,充斥着无厘头的恶搞,一片乌烟瘴气的网络传播生态环境。
网络传播部分地消解了传统媒体的精英情结,使得传播真正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多伦多学派的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如麦氏所预言的“地球村”,互联网本身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环境,实时快捷的通讯效率也客观助推了恶俗娱乐的传播范围。
2.乌合之众:猎奇心理与从众心理
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独特性和距离感被颠覆,导致了灵韵的消逝,其实社会中人也因为机械重复般的工作而变成单向度的人,压制了人们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转向脑袋空空的“空心人”,追捧恶俗,热衷于围观与狂欢。似乎看到世界万象与丑态万千的落差,可以满足自身失落的自尊。
其次,公众可能一开始对某网络红人并不感兴趣,但周围人都在谈论,无形之中产生的群体压力迫使受众关注这些网络红人。如果你不围观,你不知道,就是落伍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
3.媒体转向:文化民粹主义
超级女声开启了中国媒体选秀热,超过2000万观众每周收看超级女声,其收视率突破10%。据《国际金融报》报道,这档节目在全国约有4亿观众,平均收视率超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单场手机短信收入超过1500万元,加上节目冠名和其他广告收入数以亿计。③“超女”演绎了一种典型的文化民粹主义话语:一切(文化)权力来自平民。威廉斯曾振聋发馈地论断:“文化是平常的”④,被认为是文化民粹主义的代表性言论。
现代社会的文化产品,为了迁就缺乏耐性和艺术追求的消费者,无休止地往白痴化、弱智化的低端发展。审美趣味下移,恶俗文化越来越为大众所接纳,很多低俗的东西得到认可,并被广泛传播。⑤